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专家视角
 
葛永海:江南文化传统的时空形态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9-6 10:12:30  点击:2428

 

  【核心提示】何为江南文化传统的内核?换言之,什么是江南区域自其肇始即奠定、并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基本精神质素?笔者认为,江南文化传统的内核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偏于感性温润的“诗性审美”,另一方面则是偏于务实坚韧的“实用理性”。江南文化传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维度,如政治文化传统、经济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学术传统、宗教传统等,往往指向“诗性审美”与“实用理性”交错的文化精神。

  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江南文化传统“双核”在表现形态上有何特征?这可从空间的大与小之辨、时间的远与近之辨等方面进行探讨。

  空间:大小之辨

  江南较之全国固然是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区,但对于区域内部而言,也并非全然同质同调。文化传统的层级而言,既包括吴越共有传统,也包括相对分立的吴地传统与越地传统。两浙传统而言,又包括浙西传统与浙东传统;江南区域内的城市文化而言,又有苏州、扬州、常州、无锡、杭州、湖州、嘉兴等不同的城市文化传统。

  江南文化传统大区域与局部小区域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包容小的关系,二是大小同质的关系。

  前者如人们对吴地传统的判定。有研究者认为,吴地传统由多种城市文化精神所承载,如“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太仓精神,“吴风越韵、精致致远”的吴江精神,“开放、融合、创新、”的昆山精神,“争先、开放、和谐、人文”的常熟精神等,终归结、凸显为吴地文化“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固有蕴涵。春秋以来,吴地传统因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与越地早期之坚忍刚烈即有大的差别,偏于“诗性审美”一脉。相对而言,吴地传统更显精致,更多崇文因素。可以说,它大体上从属、包容于江南文化传统的“双核”之中。

  越地传统则因应历史发展大势,颇有起落。春秋时,越国僻处东南,披发跣足,未习文教,卧薪尝胆,隐忍生聚,一朝灭吴,更绝其祀。六朝以来,越地人文蔚起,风气为之大变,“诗性审美”与“实用理性”孕育至成熟,皆极发达。越地传统与江南文化传统之间体现出更多的同质性。梅新林教授曾将江南文化肇始期之精神比喻为“箫”与“剑”,可谓生动形象。对此,可以杭州的城市文化传统为证。杭州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二重性,兼有阴柔飘逸和雄健沉着之内蕴。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对应,历史传说中的白娘子、苏小小、冯小青等人不断抒写着杭州文化中婉约多情的一面,而岳王庙、于谦墓等代表着刚健之风,故晚明士人有称“红粉心”与“节侠气”。也许还有一种说法足以概括以杭州为代表的浙人品格,即所谓“浙人如玉”——温润其形,刚健其心。

  时间:远近之辨 

  江南文化绵延数千年,辗转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历史阶段,内核基本不变,但随时代迁延毕竟有远近之别。先秦基本上确立了江南文化传统,此后各历史阶段则对前代传统进以不断辨析与追认,或偏于政治因素,或侧重文学艺术,或强调商业经济,其中便既有“远传统”,也有“近传统”。

  当代研究立场而言,远近传统之辨的关键在于分析传统形态之古典与现代的差别。换言之,需考察一个来自古远时代的文化传统是如何不断发展演变,尤其是如何在古今转型阶段被赋予现代性质素,树立文化更新意义上的“近传统”,从而成为当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回顾江南文化的发展历程时需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诸种文化因子间简单的“传递”,也不是各种传承方式和路径的简单叠加。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各种文化基因的累积和裂变,在于诸种传承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从而使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再生性。整体而言,江南文化传统所发生的现代转型,一方面固然是吴越时期“远传统”奠定的文化基调,另一方面更是宋元以来的“近传统”发挥重要作用的结果。

  “近传统”在宋元肇始其端,归于江南文化现代转型之上海所确立的“海派”传统。“诗性审美”之言情传统在江南根基深厚,言情小说柔媚缠绵的格调,才子佳人的哀怨故事,较为切合“杏花春雨江南”的地域品格,因而言情小说在江南地区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影响甚大。综观近代上海的言情文学,从韩邦庆满纸苏州方言的《海上花列传》,到以江浙人唱主角在洋场上风光无限的“鸳鸯蝴蝶派”,言情文学每一步重要发展几乎都与江南城市血脉相连、声息相通。上海立足于明清而降以苏、杭、扬为中心的江南市民文化传统,同时吸纳和接受更多具有西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营造出中西合璧、具有小资情调的商业文化氛围。尤其是借助现代传媒,通过各类新闻报章、文学期刊编织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以投合广大市民对于风月言情故事的传统爱好,在展示江南区域文化感性婉约的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凸显出城市消费文化的本质属性。

  至于“实用理性”一脉,宋元时期,“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都主张事功之学。明中期以来,浙江余姚的王阳明创“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江苏昆山的顾炎武则提出“经世致用”之重要思想。19世纪80年代以来,从宣传维新变法到主张革命,作为全国重要的报刊出版发行地的上海,已成为时代思想的宣传基地。近代上海所确立的思想启蒙之文化传统,将江南文化精神中的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兴亡有责等思想质素和精神因子挥洒得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一页:陈燮君:中国历史画创作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下一页: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