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专家视角
 
陈燮君:中国历史画创作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9-6 10:32:41  点击:2343

——陈燮君研究员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演讲 

陈燮君 1952年7月生于上海。现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当代城市文化和新学科宏观理论、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信息学、艺术管理等。著有《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等,主编《世博词库》等。曾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精英奖和全国、省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80多项。

 历史画源于历史高于历史 

    一幅好的历史画,是对历史元素的准确解读和对视觉美学的热烈抒发,是以历史的名义体验历史,以美学的高度弘扬精气神。 

    《辞海》中关于“历史”词条的解释是: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关于“历史画”,《辞海》释义为: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中国现存的有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17世纪欧洲美术理论家认为历史画是绘画中重要的题材,19世纪此类绘画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般认为,西方历史画起源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罗马,流行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诸国,兴盛于17世纪到19世纪初,在印象派兴起之后逐渐衰落。西方美术史中“历史画”的概念不仅仅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还包括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这是因为在西方观念中,神话和宗教与历史是有密切联系的,甚至被认为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为宣扬和传播宗教的需要,宗教教义、宗教人物、宗教故事融为一体的宗教历史画更是几乎填充了西方早期的美术史。说到西方早期的历史画,不能不提《死者之书》和《伊苏斯之战》。 《死者之书》是古埃及人对现实做出的真实的记录,画面正中描写了亨奈弗下葬时的情景,作品下层是不同时空的祭典前的准备。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费洛克西诺的壁画《伊苏斯之战》而复制的庞贝壁画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中国历史画的发展历史同样源远流长。一般认为,春秋时代萌芽,秦汉两朝开端,隋唐两朝大发展,到了宋元开始衰落。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随着宋代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而其本身“历史性”的特点被削弱。但历史画因其负有“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重任,为历代统治者所需要,仍不绝如缕,并偶有佳作,如清《弘历观画》图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中西画法结合,情节自然生动,人物形象、景物比例刻画。说中国画萌芽于春秋时代,可参考《孔子家语·观周》的记载:“孔子关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祭封至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诚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早在春秋末期,壁画中有“历史画”。大家比较熟知的中国历史画有如,歌颂秦王朝文治武功的 《车马出行图》、《仪仗图》和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砖)中的历史故事画、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画的代表作如山西太原娄轈墓出土的《仪卫出行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的分别描绘外国使臣进贡大唐和唐太宗接见土蕃迎亲使臣情景的《职贡图》和《步辇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借古喻今的历史题材画 《文姬归汉图》、张择端的历史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清代宫廷画师画的历史画《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万树园赐宴图》等,这些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回放”,它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画,具有“文脉传承”的重要意义。 

    历史画虽然源于历史,但却又高于历史,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提炼与文化记忆。传统的历史画在表述方式上往往是叙事的,绘画语言则多为写实,除了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尊重历史的规律外,还重视艺术的提炼和文化的记忆。举个例子。十月革命将俄国的绘画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继承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又坚持表现革命的内容和苏维埃新的生活画卷,涌现了约甘松、普拉斯托夫、阿·格拉西莫夫、谢罗夫、柯林、梅尔尼科夫等一批有影响的画家和一批历史画。20世纪40年代,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及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表现爱国主义内容的绘画成为主旋律。尽管有的作品难以摆脱教条主义、公式化、概念化的局限,但毕竟诞生了一批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布罗茨基的《巴库26名人民委员被枪杀》为文献性革命历史画,艺术地表达了人民委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捷伊涅卡的构图简练、雄强潇洒的《彼德格勒的防卫》、梅尔尼科夫的构图诗化、语言酣畅的《波罗的海军人的誓言》、拉克提奥诺夫的阳光灿烂、热爱和平的《前线来信》、格里戈里也夫的青春焕发、@#$@*&横溢的 《加入共青团》、弗·亚·谢罗夫的构图饱满、亲切和谐的《列宁接见农民代表》、莫伊辛科的唤醒记忆、讴歌壮丽的 《红军来了》等历史画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止,我国也创作了一批重要的革命历史画,如徐悲鸿的《人民慰问红军》(1950年)、艾中信的《1920年毛主席组织马克思小组》(1950年)、《东渡黄河》(1955年)、王式廓的《参军》(1951年)、吴作人的《过雪山》(1951年)、胡一川的《开镣》(1950年)、周令钊的 《“五四运动”》(1951年)、罗工柳的《地道战》(1951年)、董希文的《抢渡大渡河》(1950年)等。 

    除了注重艺术提炼和文化记忆,历史画也关注元素解读与美学抒发。一幅好的历史画,是对历史元素的准确解读和对视觉美学的热烈抒发,是以历史的名义体验历史,以美学的高度弘扬精气神。法国文学家、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历史画家的工作比世态画家的工作不知要难多少……他要循着一条不易遵循的路线前进。走在线的这边会失之琐屑,走到线的那边会失之夸张。人们可以说历史画家杜撰的东西很多,真实的东西很少;相反,世态画家则是杜撰的东西很少,真实的东西很多。 ”历史画家要深入历史,了解“真实”,解读元素,抒发美学。中国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张祖英先生在谈论中国历史画创作时曾说:有一批中国历史画成功的关键是艺术家接受任务后研究历史资料、收集素材、挖掘创作内涵,使自己从史实研究和实地调研中得到精神感染和情感投入,把全身心投入创作成为自身的精神需求,把创作作品作为自己的艺术理想。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历史画创作中,詹建俊先生创作《狼牙山五壮士》时,多次到太行山深入生活,了解英雄事绩,寻访烈士遗迹,写生收集素材,经几易其稿,成功地完成创作。全山石先生创作《宁死不屈》时也多次深入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考察,在大量访问、收集资料过程中,提升了作品的主题,产生了创作灵感。靳尚谊先生创作的《12月会议》,通过对史实研究,选择了具有个性的手势和动态,典型地表现了时代气氛和毛泽东同志的精神风貌,都为我们提供了经验。这些作品历经半个世纪的考验,看来依然激动人心,仍是我们博物馆的珍品。 

历史画创作要有文化自信 

    当前,在中国历史画的创作实践中,应该进一步弄清什么是历史画,什么是负责任的历史画,怎样建立“中国历史画”创作的文化自信,如何在 “中国历史画”创作中形成“中国气派”和“中国气象”。 

    中国历史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发展空间,理应充满“文化自信”。 

    中国历史画创作首先应该表达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的敬畏,学习历史,研究人文,整合资源,努力创作。中国历史画创作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洪荒初开、后羿射日,到虎门销烟、辛亥革命……各种历史创作资源不仅内涵丰厚,而且社会意义重大、人文关怀突出,如果精心组织、悉心创作,一定能够形成巨大的中国历史画创作的文化方阵。 

    有历史,应该有历史回声;有历史文化,应该有历史文化力量。而留驻历史回声,积聚历史文化力量,理应成为中国历史画创作的历史担当。继全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之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又在京启动,工程计划历时5年,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中华煌煌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力争表现一批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一批杰出历史人物,展示中华科技文化成果,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图卷;集中创作一批具有艺术性、文献性、民族史诗品格,气势恢弘、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能够传之久远,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这一工程不仅是用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表现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上下五千年,而且是中国美术界价值观、精神追求、艺术趣味与品格的整体展示,是中国艺术家建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充分发挥话语权与引导权的有效展示。 

    参与这项工程的美术工作者,应坚持艺术创新和精益求精,坚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充分发挥美术家的智慧和才情,肩负起对历史的责任。以正确的历史观进行艺术创作,不能让历史人物游离历史环境,不应让历史故事进入“虚拟状态”,不该让历史轨迹脱离历史脉络,不能让“千古绝唱”告别“历史跌宕”。“说史勾沉”的艺术创作还应艺术地反映文明的成长和历史的智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智慧,能够启迪新智。在中国历史画的研讨中,不少艺术家、美术评论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历史血脉和文脉的传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离不开辉煌历史的定格,对于悠久历史的梳理不应忘记“回家”的路。当前,在中国历史画的创作实践中,应该进一步弄清什么是历史画,什么是负责任的历史画,怎样建立“中国历史画”创作的文化自信,如何在“中国历史画”创作中形成“中国气派”和“中国气象”。进而应该深入研究历史画的精神文化意义和当代问题、历史画的语言学解读、历史画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保持历史和艺术的张力、历史画要“面向下一代”、历史画创作中的“体积语言”等技法问题、历史画创作中的语言美感问题、历史画创作中的“可信”与“动人”问题、历史画创作与艺术教学的关系、画历史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历史画的题材应多样化、历史画创作中的艺术与信息及技术相结合问题、如何搞好历史画研究中心,等等。历史画不仅仅是艺术家表达今人对历史的理解、态度、感悟和体会,还应该体现艺术家的艺术态度、艺术观念、艺术状态,乃至其对艺术形式把握的可能性和程度。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认为: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创作历史画,哪些该画,哪些不该画应该心里有数。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提高质量,要能沉下心,忌浮躁。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先生则强调,艺术家要尊重历史,要进入历史的情景当中,不管是即兴场面还是惨烈的战斗场面都应该符合历史的状态,所有的创作都应符合视觉的真实性。因此,画家应该充分掌握已有记录的历史。画历史画要尊重历史、深入历史、有情感强度、有历史深度。 

从上海历史画起步 

    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推进上海历史画创作不仅有利于记录和展现绵延的上海历史文脉,也有利于揭示上海城市文化特征。 

    在中国历史画的理论研究和艺术践行方面,上海积极前行。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正在有力推进之中。艺术家还深入虹桥交通枢纽、洋山深水港等地进行采风写生活动,努力创作反映城市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从当代大视角切入“上海历史画”。上海近年来自觉地在艺术创作中梳理城市文脉,繁荣振兴历史画,画刊迭出,议论铿然,除了呼唤有力推进中国历史画创作外,还大声疾呼“应该从上海历史画起步”。 

    首先,推进上海历史画创作有利于记录和展现绵延的上海历史文脉。寻觅上海城市的文化血脉,其源头竟在6000年前。在上海文明的发祥地,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和3700多年前的马桥文化依序演进,上海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血脉清晰可见。新世纪之交,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在松江广富林遗址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文化遗存,它与本区原有的史前文化差别很大,而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广富林文化”又被提出,并获学界广泛认可。 2002年至2006年发掘的普陀区志丹苑水闸遗址,是迄今保存为完整的元代水闸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多年来,上海地区发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的随葬文物品类繁多,工艺精湛,体现了江南文脉和上海文化的精致、开放的基本文化特征。同时,松江的唐经幢、方塔、西林禅寺,青浦的青龙寺,嘉定的秋霞圃、法华塔,静安的静安寺,徐汇的龙华寺,黄浦的豫园等,这些留存至今的古代建筑,还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先民真实的生活场所和日常活动情景。 2004年青浦崧泽遗址出土了上海具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人类骨骸,被称为“上海人”。同年出土的马家浜文化陶猪,把上海“家养猪”的历史至少定格在6000年前。同年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石斧,钻孔已经使用了的管钻技术。与实心钻相比,空心钻与材料的接触面大为减少,阻力减轻,工效提高。管钻留下的钻芯还可再次利用。这在工具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讲到上海古代文明的熠熠光华,张明华先生感慨:谁能想得到,水井是让人类可以脱离河湖水源得以主动开拓生存领域的重大发明,它的发明者是距今约6000年的上海人。犁耕农业是在历史上让生产力得以革命性跨越的里程碑式的发明,它的发明者是5000多年前的上海人。被郭沫若先生确认并引述在《中国史稿》上作为中国早的原始文字,出自4000多年前的上海。绵延6000年,世所罕见的自下而上层层叠压,代有文物精品埋藏的教科书式的土墩遗址——福泉山又是在上海。中国新石器时代精美的细刻透光湖绿色琮形玉镯,轻薄如纸、细刻繁密纹饰的黑陶壶等不胜枚举的稀世文物,古塔宝藏、元代大型水闸等历史文化遗产,更使上海这座城市成了底蕴深厚、形象饱满、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域。讲到近现代文博资源优势,上海具有中国民族工业文化遗存、革命文化遗存、名人故居和近现代建筑等四大优势。上海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成果丰硕。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等,成为此次文物普查的重点。在实地文物调查中,新发现众多既有上海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新”文物,如工业遗产类的新昌仓库、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上海丰田纺织厂铁工部旧址、上海彭浦机器厂、上海四方锅炉厂等。不难想见,上海历史画的创作可以从丰富异常的上海史和具有明显优势的文化文博资源中汲取足够的养料。 

    推进上海历史画创作也有利于揭示上海城市文化特征。上海6000年文明史,包括城市的百年文明史的延续,体现了文化多元和文化融合。近代上海文化直接受惠于开埠以后的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的碰撞与交汇,受惠于从岭南到燕北、从苏浙到川湘的中国各种区域文化在这里的汇合。上海文化,是南北东西交汇、融合的结晶。上海是江海之通津,东方之巨港,东南之都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它融汇东西文化、汲取南北精华,善于得风气之先和开风气之先,惯于洞察世界文明走势和拓展新的文明。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在规划新的文化空间模式时正在体现这一特色;上海曾经拥有世界瞩目的文化名人,正在进一步构筑文化名人高地;上海曾经推出一大批文化精品,正在塑造新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上海正在进一步落实文明行动计划,整体打造城市文化胜地;上海正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强化文化的科技支撑,全力推进数字化计划;拓展全球视野,积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上海打造标志性专业文化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全市重大节庆活动中的作用,在日益广泛的国内外文化交流中提升和展示上海文化活动新水平。上海将进一步拓展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渠道,努力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支柱文化产业,完善文化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优化文化发展格局,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使上海真正出现人才荟萃、精品迭出、和谐有序、走势强健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上海文化既传承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邃博大的底蕴,又得益于在近代中国城市中率先对外开放所孕育的融汇中西的气度。从上个世纪初期上海形成的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产生广泛影响的“海派文化”,到世纪之交以来经全市市民广泛讨论所界定的“海纳百川、追求、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都彰显出上海城市文化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品格特征。这在上海历史画创作的理论研究和艺术践行中是应该着力体现的。 

来源:解放牛网

上一页:潘采夫:让城市雕像成为记忆
下一页:葛永海:江南文化传统的时空形态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