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学术研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6-3 17:21:52  点击:2200

 

——关于湖南、重庆文化发展的考察报告

 

    发表于《文化新世纪》

10月15日至20日,省政府张桃林副省长、唐建副秘书长率江苏省政府文化考察团赴重庆市、湖南省考察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事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省财政厅、文化厅、广电局、出版局等部门领导参加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湖南与重庆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湖南省

近年来,湖南人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以吃得苦、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推进湖南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湖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得到党和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座谈时,充分肯定湖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走在前面的,要求湖南打造特色产品平台,建设文化产业集群,取得新的更大的繁荣发展。5月,李长春同志到湖南视察时对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给与了高度评价。

一是试点地区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湖南省政府对全省40个改革试点市县和单位进行了全面调研,特别对长沙市作了重点部署。长沙市市长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制定出台了《长沙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晚报发行体制改革以及综合执法改革都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市广电集团实现了地区、行业、媒体、所有制形式、国界等跨越,市属花鼓戏剧院、歌舞剧院、湘剧院改制工作取得了“剧优院活”的喜人成绩。

二是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获得新成效。从2004年开始,湖南省对新闻出版和广电管理体制进行了以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省新闻出版局与出版集团已实现管办分离,省广电局与广电集团的管办分离逐步到位。继新华发行集团改革取得成功后,出版集团新一轮改革整体跟进:以整合为手段,改造传统经营业态。通过改革,重塑了出版市场主体,转换了经营机制,提高了竞争能力,焕发了发展活力。2006年出版集团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三大经济指标几乎都翻了一番。湖南广电集团工商注册登记成立经营性公司,拿出了整体改革的系列方案。省直文艺院团已基本确立了整体转企改制的方案,采取“单位脱壳改制、公司联合重组、老人两保不变、新人完全市场化”的改制方式,使单位成为企业,人员走向市场。

三是公益性文化单位转换机制提升品质。湖南省博物馆转换内部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策展和办展能力,采取多种形式,主动拓展市场,成功申报4A级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观众人数跻身全国前列。2006年观众人数突破90万,创造了年均增长60%的新纪录,连续6年保持快速上升的势头。今年,一个“国宝大展”接待观众23万多人次,收入高达380余万元。湖南人民出版社“制度治社”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出版效益显著增长,2006年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提升。

四是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迈开新步伐。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采取“自办网络,整合资源,以我为主,多元结合,市场运作,整体营销”的方式,推进发行体制改革,自主筹建覆盖全省的发行网络,整合集团发行资源,成立湖南日报报刊发行总公司,建立三级发行站,目前进展顺利。

五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创新局面。湖南省政府加大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书屋工程等建设,“公共大戏台”(省文化厅与省电视台合作,文化厅出剧团和节目,电视台播出)等一批公共文化品牌深受群众喜爱,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夺得满堂红。湖南省还改变政府投入方式,为基层剧团配送流动演出车,既活跃了农村演出市场,又促进了基层剧团改革。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200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667.48亿元,实现增加值3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全省新闻出版业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其中湖南出版集团61亿元。湖南出版集团已连续6年入围全国企业集团500强,在中国文化企业50强排第7位,在全国出版集团排第五。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中国文化企业50强中排第23位。《体坛周报》周发量在450万份上,占据全国体育类报刊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2006年原创动漫影视作品2.9万分钟,稳居全国。其中,宏梦卡通公司、三辰卡通公司分列全国动画企业十强的、二名。湖南的红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星辰在线、女性在线和金鹰网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中宏梦公司、山猫公司、拓维公司等动漫企业今年的收入、利润比上年同期都有跨越式的增长。

2003年7月,重庆市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以及中央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实现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在市广电局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等10多个单位彻底分离的基础上,推动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合署办公,基本形成“一套机构、一套班子、两个章子、两局职能”的新体制。积极推进市新闻出版局与下属的重庆出版社、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脱钩,分别组建相应的集团公司,将直属的报社、印刷厂整体划转至重庆报业集团,真正实现了“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大力推进这些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全行业统计、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基本实现了由全能政府向职能政府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转变,切实改进文化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宏观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现政资分开。2004年底,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重庆市国有文化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公司授权范围包括市属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和经营的国有文化资产。公司对授权范围的资产具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并进行监管,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行使资产监管权,实现了政资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公司成立后,按照“循序渐进、抓住重点”的原则,建立了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公司的成立,落实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代表“到位”,解决了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有利于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文化市场存在多头执法、职能交叉的问题。2004年底,重庆成立了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完成了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今年以来,大力推进区、县的改革,到三月底,区市县全部完成以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广电局与广播电视台分离、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三项内容为主的改革工作。通过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解决了文化市场管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建立起文化市场审批和监管职责分离、权责统一的执法体制。

四是稳妥推进新闻单位改革。广播电视改革坚持资源的实质性整合。在局、台分开的基础上,以重庆电视台为龙头,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将重庆电视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个单位整合,组建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集团成立后,实行资产、业务、管理完全归并、有机整合,对外仅保留重庆电视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2006年,市广电集团与全市各区县签订业务合作协议,与区县广电机构开展以宣传业务为主的合作。今年开始,积极探索与区县广电机构进行资产、业务、人员全面整合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宣传、经营“两分开”的新路子,经市委批准,将经营部分从集团(总台)剥离出来,组建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在改革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确保了正确舆论导向,确保了节目播出安全,确保了队伍稳定,确保了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完成主营收入14亿元,其中事业产业各占一半。广播电视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卫星频道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的收视排名由整合前的第8位上升到第4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整合集团内部广告业务的同时,稳妥推进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专业报纸整体转企。2004年底,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新女报》整体转为企业,成立重庆新女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使新女报传媒公司从理念到手法,从内容到形式,从产品结构到行政管理实现了全方位转型,形成“两报一刊一网”的传媒格局。改革使集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5年完成主营收入7.63亿元。《电脑报》在国有股控股和宣传、经营“两分开”,牢牢掌握内容管理上的终决定权的前提下,于2004年7月与香港TOM公司合作,在境外成功融资2亿元人民币,扩大了《电脑报》的整体实力和在海外的影响。

五是组建“红岩联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革命文化事业的新路子。2006年,为进一步加强资源、人才、业务的整合力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重庆市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合并,组建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牌子,为正厅级的文化事业单位。“红岩联线”通过创新机制,坚持“两手抓”,实现“两加强”,整合资源,发挥品牌优势,形成了革命文化整体合力,扩大革命文化的市场份额。在市内,与有关地区共同开发了歌乐山文物风景区、南山抗战遗址保护区;在市外,完成江西上饶集中营、贵州息烽集中营、福建船政文化精品打造等8项展览业务。2004年以来,红岩联线共接待中外观众1050万人次,门票收入4400余万元,馆属资产达8421万元。

六是探索文艺院团改革的合适路径,逐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逐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将重庆市渝中区川团并入重庆市越剧团,进行发展转向,不再以艺术创作表演为主。将重庆市玉屏文化中心并入重庆艺术学校,筹建重庆艺术职业学院,加强和完善市艺术教育体系。

七是以转企改制为核心,推进出版发行企事业单位改革。2005年4月,重庆出版社正式由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集团,将原出版社12个编辑室整合为6个出版中心,以集团公司的二级非法人实体进行管理和运作。对原出版社带经营性质的辅业进行全方位公司化运作。成立了10余家国有全资公司,并在保持控股的前提下,选择所属纸业、印务等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使出版集团公司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近10亿元,总资产达到12.36亿元。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初步形成了图书及音像制品发行业、光盘及多媒体生产业、旅游酒店业、连锁超市业、房地产开发业等产业群体,实现了新华书店从传统书业向现代文化产业集团转变。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实现税利1.02亿元。

八是坚持文化事业与产业“两手抓”。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为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十百千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2006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200万元,建成了110个乡镇文化站。从2007年开始每年建设200个乡镇宣传文化站,推动“十百千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大力实施面向农村和基层的文化项目工程,推出《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农民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丛书》和《城镇务工实用技能丛书》三大惠民书系,开展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富民图书发行车、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文化建设工程,形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出版物公共借阅网络。深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组织实施了“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庆市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开通建设了重庆文化产业网站、建立了重庆市文化产业项目库、编印了《重庆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南》。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8.5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高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5.4%,拉动全市GDP增长0.7个百分点。

二、湖南、重庆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湖南省、重庆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方面,探索和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给我们启示颇多。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改革要取得新突破,树立新的发展观是基础。湖南抓住文化建设核心问题,大胆引入的管理、经营观念,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的束缚,推进观念转变。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用“国际视野”谋划、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统筹、科学、全面、人本、开放“五位一体”的文化发展观,明确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为核心的“三大转变”。当别的地方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时,他们率先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当人们还在争论文化的事业产业属性时,省委领导提出要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作为行业来管理;在大家开始“播新闻”的时候,湖南已经开始“说新闻”了;在大家开始办节目的时候,湖南已经开始营运节目了。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有大发展,哪里有新局面。重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对文化体制改革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解决了许多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正确的改革方向。

(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分类指导、树立典型。文化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只有线路图,没有时间表。因此,区分改革的类型,在公益性文化单位机制创新、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方面,通过培育典型,分类指导、探索经验、以点带面,才能带动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在改革试点方面,湖南以长沙、张家界为重点,推广长沙模式和经验;以省博物馆的改革为龙头,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积极实施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更新观念、创新机制、面向市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经营性文化单位整体转制方面,先在出版集团取得突破,明确了省直文艺团体整体转制的方案,积极推动省广电集团实行政企分开,打造新的市场主体。密切关注电视“快乐购”、网络新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打造9大产业集团。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品牌打造为抓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采取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控制、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措施,打造一批响亮的文化品牌,才能显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份的文化综合实力。近年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声名鹊起:湖南卫视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排名,大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红透大江南北, “超女”的广告和增值收入达3亿元,相当于一个中上水平省级卫视全年的收入总和。湖南卫视的品牌竞争力排名全国所有卫视第4名,仅次于央视一、三、五套,而央视其他九套卫视均排名在湖南卫视之后。“超级女声”品牌价值被中科院评估为18亿元。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刷新收视纪录,达到8.7%;“快乐男生”总决赛期间,以8%的收视率连续拿下五个时段全国,直接广告收入约2亿元。电视“快乐购”创业一年多时间,拥有固定资产2.5亿元,日均销售收入由去年每天158万元上升到现在的186万元,覆盖全国10个城市、1000多万用户。湖南的“红网”被新闻出版出版总署推选为“2006年中国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并由全国地方网站五强进入三强,成为连续4年盈利的新闻网站。今年5月,《2007: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公布了2006年度17大类、58个文化品牌,其中“湘”字号文化品牌17个,超过该年度全国文化品牌总量的1/4。重庆的“红岩联线”被评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首。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引擎。湖南在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先后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新华发行集团、湖南新华印刷集团、长沙广播影视集团和湖南有线网络集团等9大文化产业集团,这些集团具有独立的法人身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基层为基础。实践证明,文化发展繁荣的着眼点应放在基层,以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为根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文化有了群众基础的哺育,才能枝繁叶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发展只有植根于基层,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重庆市“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即:每年保护与开发10个重点历史文化名镇,新建、完善100个乡镇文化站和1000个村文化室,每年培育10000个文化中心户,给每个乡镇宣传文化站2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购置配套设施)。

(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民营文化为新的增长点。目前,民营文化在全国迅速崛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一是所占比重较大。歌厅、演艺酒吧、动漫等都是民营企业。二是民营资本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许多文化工程、文化项目、文化市场都是依托民营资本建立起来的,现已探索出一条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活动社会化、经营活动市场化的文化发展新路子。长沙的“红太阳”等大规模的演艺歌厅都是民营资本投资。三是民营文化经营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开发能满足人民群众各种文化需求的产品。

(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标志性文化工程为带动。“十五”时期湖南建成了湖南大剧院、图书城、广电中心、新闻大厦、出版科技园等10大标志性文化工程;重庆市共投资47亿元,动工新建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新馆、大剧院、美术馆等10个大型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湖南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规划投资50亿元,规划设计了湖南报业文化城、湖南出版集团报刊中心、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等12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启动金鹰电视文化城二期工程,力争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广场、剧场、舞台、展馆,建设中国南方有影响的文化之都。

(八)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人才为根本。湖南、重庆都十分重视对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一方面他们改革用人机制,打破限制人才流动、制约人才发展的各种地域性、体制性壁垒,真心实意器重人才,引进了一批人才,让他们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内部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花真金白银培育人才,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让大批新人脱颖而出,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重庆市与文化部、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举办重庆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湖南广电集团每年耗资300万元,推选10名创新型人才远赴欧美深造。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必须以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保障。湖南文化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湖南省广电局、广电集团负责人深有感触的说,湖南广电集团之所以取得现在的辉煌业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广电集团采取的“放手、放心、放开”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实现了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模式的结合,对文化工作者政治上关心、管理上放权、工作上放手,使全省文化系统上下齐心,斗志昂扬,形成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活力。重庆市政府为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涉及财政、税收、工商、社保、国土等多方面优惠政策,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加快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GDP增长量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在全国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江苏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437.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5.27亿元,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27.97%的增长速度比全省GDP14.9%的增长速度高出13.07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15.5%的增长速度高出12.47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17.1%的增长速度高出10.87个百分点。2006年437.25亿元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02%,;105.27亿元的增加值净增量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3.15%。2006年437.25亿元的增加值占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的8.54%,比上年提升0.7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催生出一批新兴文化产业。2006年江苏网络、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0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1%,占总额的23.97%,比上年提升2.94个百分点。南京、常州、苏州、无锡4个动画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全省动漫产业的劲旅。2006年,全省从事影视动画创作生产的机构有90多家。经省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发行的江苏原创影视动画作品为16部924集9426分钟,影视动画产量由2005年全国第9位上升为2006年的全国第3位(湖南、广东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江苏文化产业园(南京)、南京1949创意园、晨光1845创意产业园、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创意东8区、西祠数字网络产业园、幕府三○工园、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创意产业园及镇湖刺绣产业一条街、徐州文化产业园、无锡北仓门艺术中心、扬州工艺品街区等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或正在新建。

但是,与湖南等地相比,江苏文化产业还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文化产业对江苏国民经济的贡献水平偏低。2006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437.25亿元,仅占全省GDP(21548亿元)的2.02%,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只有3.15%。其次,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够雄厚。现有产业集团与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相比,整体实力及经营水平差距悬殊。与湖南比,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整合资源的水平还不高,产业链尚不完整。第三,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目前,全省的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公有单位手中,发展文化产业仍以政府推动为主。民间投资远不如湖南、浙江活跃,相应的微观经营机制也不完善。为进一步加快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议:

(一)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推动文化单位运行机制的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精心培植、扶持一批能够真正进入市场规范运作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企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给民营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放手、放胆投资、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浪潮中。

(二)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以资本为纽带,以江苏省级文化、广电、出版、报业、演艺、爱涛等产业集团为龙头,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产业集团,使其真正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鼓励有条件的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加强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全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的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引导资金在扶持中小型文化创新企业中的作用,促进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分类指导。鼓励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创意、艺术人才资源较为集中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优先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时尚设计、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文艺表演等项目;徐州、扬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城市加快发展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类项目;泰州、宿迁市开辟农家乐、田园风光旅游等项目,以此扩大文化产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四)加大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力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把热切的目光倾注在了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上。据统计,2006年全国国有院团近2000家,而民营或社会力量举办的院团达4000多家。民营资本的介入和民间职业剧团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演艺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成为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各级要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园区,推进规模化集群化经营。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典型带动作用。要依托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支持不同地区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群创业发展的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群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六)发挥江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江苏文化产业品牌。充分发掘和利用江苏已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源包括富有历史人文、科学与美学信息的有形的物质载体如文化遗产、古遗址、名人故居、山水自然风光等,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及民歌、民舞、民乐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掘江苏文化资源蕴藏着的巨大潜力,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提高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利用效率。

(七)加快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目前,江苏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匮乏。尽管江苏省内各高等院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方面的优势初步形成,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弱势。我们要借鉴湖南、重庆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经验,花大力气推进江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筑文化产业人才高地。 总之,此次考察,收获颇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借鉴和推广湖南、重庆等地的经验,促进江苏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上一页: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之一
下一页: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魅力无锡建设兼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绍兴模式”的启示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创意经理人
> “老城厢”厚植乡土人… > 给文创工作者更多机会… > 文化产业存三类共性问… > 范周:文化产业发展归… > 文创品牌难赚钱?窥探…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