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学术研究
 
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之一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6-3 17:26:41  点击:2957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之一 

安徽:真改革,真发展,真受益

安徽地处中国东南部,是沿江近海的内陆省份,经济水平居中,文化发展基础居中。是这样一个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并不突出的省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却出人意料地异军突起,成为全国的典型。“拥有全组建时实现整体转制的出版企业、家以IPO方式整体上市的发行企业、个设立保税区的文化企业,在全国个完成全省所有院团的转企改制任务,在广电系统个设立产业基金,省属文化企业经营性资产由改革前的不足30亿元增加到300多亿元……”今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安徽省及17个地市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地区,受到了全国的瞩目。安徽的文化体制改革究竟改了什么,改的是壳还是瓤?是改穷了还是改富了?是改“一时”还是改“一世”?为寻找答案,来到安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调研。

改壳还是改瓤?

“真的要改?”仲朝锋回忆起次听到出版社要转制的消息,反应是不太相信。那时,他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日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旱涝保收,悠哉游哉”,“少儿社只有五六十人,每年编编少儿教辅图书,有上亿元的收入。效益好,又是铁饭碗,每年只有一两个进人指标,像我这样的大学生能进出版社当美术编辑,是个很好的工作。”2005年底,“改制”这个听上去很遥远的词突然进入仲朝锋的生活。“要改也是从效益不好的改吧,像我们这样效益好的上面不催,下面不动,估计做做表面文章也过去了吧”,但随后一系列的变化,出乎了许多人意料。省委宣传部从商务厅引进了懂经济、懂国际贸易规则的王亚非到出版集团做董事长。“那段时间,学习、会议让我们彻底洗脑,是动真格的了。” 2005年,安徽出版集团成立,安徽少儿社等11家出版社整体转企改制。仲朝锋签订了劳动合同,从一名事业人彻底变成了企业人,不仅身份转换,岗位、绩效、考核、薪酬都随之转变。现在,仲朝锋几乎每天都会主动加班,“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整天都在脑子里,时刻想的是怎么编出畅销书,这个直接关系到我的收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因为市场业绩不同,同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年终奖金可能会相差5倍以上,这样的差距,在改制前是不可想象的。的安徽少儿社打破事业单位进人机制,已经拥有200多名员工。看着大批涌入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担任少儿社动漫部副主任与美术副编审的仲朝锋回忆自己初来的情景,感慨颇多,“改制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们集团来说,改制五年,相当于再造了四个出版集团。”

有人不愿意打破手里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也有人觉得不打破眼前现成的小碗,不能靠自己的本事端起一个大碗。安徽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陈潇龙说:“改制,对我来说是机会来了!”

几年前,陈潇龙三十出头,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却苦于没有用武之地。“那时候厂里没有经营意识,靠政府拨钱拍片子,很多电影连一个拷贝都没有卖,直接放进了仓库。”不愿碌碌无为的他先是跑到广东拍片打工,随后又在安徽电视台做了6年的制片主任。

2010年,安徽电影厂改制成立安徽影业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初,公司成立三个项目组,公开招聘项目经理,年纯利润任务80万,完成后,项目经理的年薪十万。看到招聘公告,陈潇龙二话不说报了名。“我有技术,这些年在外面攒了经验,有了平台能做事情。”这样,陈潇龙在四十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发展的一个转折。不到一年,陈潇龙已经带着团队拍摄完成了两部数字电影《无悔人生》和《65姐妹》,数字电影《情系拉魂腔》也将开机。“改革让我放开手做事,如果只是换个牌子,还跟以前一样混日子,我不会回来。”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是名副其实的“真改、真革”,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对转制企业验收要进行“注销事业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保”五项检查,确保了改革不是表面的“改壳”。目前,全省15家出版社、84家新华书店、85家电影公司、86家电影院、92家院团全部完成改制。全省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注销事业法人,完成工商注册登记,22000多人核销事业编制,转换身份,办理了社保接续。单位改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事业人改成真正的企业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安徽改革力求彻底,但也不搞“一刀切”,采取的是“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展开、梯度推进”。立足地方客观实际,针对广电、演艺、出版、发行、报业等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做到了实事求是、科学改革。

改穷还是改富?

“喜迎客,唱欢歌,茶戏楼里无穷乐。宾至如归今古同,黄梅飘香,情深意浓。”晚上8点半,天仙配茶戏楼又以这曲黄梅调《喜迎客》,拉开了演出的序幕。

天仙配茶戏楼地处合肥市的黄金地段,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包厢和茶牌室,下层四周是半封闭包厢,中间大厅放置了16张圆桌茶座。每天晚上八点半这里都会热热闹闹的,各地的客人汇聚在此,欣赏黄梅戏的徽腔徽韵。门口的一位老票友告诉我们:“这里经常坐得满满登登的,旺季的时候还得提前几天订票,要不买不着。”

戏楼的管理者丁普生副院长对我们说:“你们看现在这么热闹,七年前,这儿是个废仓库。当时黄梅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外地人喜欢,合肥本地人听得少。演出少,青年演员缺乏锻炼机会。2004年艺术院团改制已经有了风声,我们想,不如自己先搞一块改革的试验田,练练兵,挣点钱,蹚蹚市场的路,下决心建了这个‘天仙配’茶戏楼。” 

“钱从哪来”是首要的难题。黄梅戏剧院决定采用“员工入股”的方式,集大家的力量建设茶戏楼,让全体员工都能享受将来的收益。经过详细测算,戏楼改建、装修、购置设备、前期运营等一共需要126万元,分成210股,每股金额6000元,全体员工自由认购。“天仙配”茶戏楼这样建起来了,当年纯利润达到了18.6万元,年终时每股可以分到800元红利。之后的每年,员工的分红逐步上涨,大家次尝到了改革发展的甜头。

有了茶戏楼,合肥多了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场所,很多来合肥旅游、出差的人都会来这里感受安徽文化。门口的那位老票友说,有时候听戏高兴了,台下的观众也可以上去唱一段,“这才是有味道的喝茶听戏”。

2010年安徽演艺集团成立,黄梅戏剧院改制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集团的一家子公司。省里 “扶上马,送一程”、“投入只增不减”的各项政策为人员分流、企业经营启动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加上几年来经营天仙配茶戏楼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黄梅戏剧院有限公司轻装上阵走市场,演出场次大量增加,演员收入也大大改善。琚翔是黄梅戏院的青年演员,改制前每月多能拿2000元,改制后收入不断增加,今年7月份工资奖金拿到了4900多元。

在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一间有些狭窄的舞蹈教室里,我们见到了王俊兰。在她身后,二十多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在学习舞蹈。三年前,芜湖市歌舞团、越剧团、黄梅戏团等六家文艺院团整合后转企改制,年满50岁或工龄满30年的老演员按事业单位待遇办理了提前退休,工资由社保发,人事由市文化馆代管。那一年,王俊兰还不满五十岁,歌舞演出是碗青春饭,剧团里的人开玩笑说,“退休嫌早,登台又嫌老”。改制之后,业绩考核“多演多得”,年轻人的演出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中年演员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芜湖市艺术剧院,像王俊兰这样的四十多岁的中年演员有十几个,改制前还可以在事业体制里让财政养,改制后,怎么办?这不仅是王俊兰他们的困惑,也是总经理张承宪面临的难题。

“走下舞台,走上讲台”,剧院提出了针对二三线演员转型的解决办法。2006年,剧院设立了艺术培训中心,几年时间,已经培训学员2055人次。根据公司的薪酬分配制度,培训代课费总收入的40%在培训中心内部分配,超过剧院规定额度的部分80%奖励给培训中心。青年演员有了发展的舞台,中年演员有继续发挥价值的讲台,老演员有了退休的保障,所有参与者都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安徽文化体制改革以来,22000多人事业身份转换,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改“一时”还是改“一世”?

1979年来到省新华书店工作的王焕然,亲历了2002年省新华书店与省外文书店合并成立安徽新华发行集团,2004年集团“管办分离”全面进入市场,2007年股份制改造,2010年A股上市的每一步改革历程。谈起新华发行集团的改革,王焕然深的感受是:改革不是改“一时”,不是为了给职工要个政策,而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释放和培养职工的活力和能力,授人以渔。

2007年,新华发行集团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是改“一时”,为引进而引进,为股份制而股份制?还是改“一世”,打造一个基业常青的百年企业?集团在全国文化企业中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造、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企业整体上市,三步并作一步走”的思路,从改制阶段规划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集团认真分析他们未来能为集团发展带来什么核心资源。引进的5家投资者中,安徽出版集团与新华发行集团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大众书局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出版物总发行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是全国的民营图书连锁企业,其他的投资者也都能和新华发行集团在发行、传媒、商业地产这些未来的主业上形成优势互补。引进方式上也积极创新,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文化企业中家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面向全社会转让股权,实现了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出让12.99%的股权,总受让价款3.1亿元,实现了溢价转让,国有资产在转让中实现了增值。作为全国发行业主板上市股,公司上市以来的平均市值130亿元,12.99%的股权的市值大约17亿元,比起3年前的受让价款增长了4倍以上。

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评价,不仅要从经济指标上进行考量,由于文化本身意识形态与产业的双重属性,还要从社会效益指标考量。王焕然指着新华发行物流园二楼一排排长长的书架告诉我们,这些书架大约有10公里长,存放的图书有几十万种,了新华书店图书的品种齐全。“顾客想买一本冷门的农村科普书,或者想买一本马列理论书,在一些民营书店和网站可能买不到,但是到新华书店不能买不到,也不应该买不到。新华书店品种的齐全,也是新华书店在图书销售上主阵地的地位。”

安徽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周玉主任告诉我们,“省委宣传部制定了《省属文化企业集团负责人‘双效’业绩考核及薪酬考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各文化企业集团负责人的薪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挂上钩,既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先后制定下发了20多个带有创新性质的政策文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于“改一时”还是“改一世”,《安徽日报》发行改革也为我们提供了样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安晚报》在安徽各地布下深入乡镇的发行渠道。2010年《安徽日报》启动全面的自办发行,没有另外组建发行渠道,而是“借船出海”,依托《新安晚报》已有发行渠道进行党报发行。

许邦荣原来是《新安晚报》驻池州发行站站长,安徽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成立后,接手《安徽日报》党报发行,成为安徽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池州分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我们,党报整合晚报原有发行系统是双赢:“一方面,党报的发行有了稳固的渠道,另一方面,我们也得到了实惠。以前只是《新安晚报》的一个发行站,业务单一。成立发行公司后,除了我们集团的报纸外,还代投20多种报刊,开发了物流、直投广告杂志,以及为快递公司‘做好一公里’的业务,客户听说我们背后是《安徽日报》,对我们的员工也更信任,很多客户都是直接找上门来。”

为了培育地市分公司的长期成长,省发行公司“放水养鱼”。安徽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吴朝虎告诉调研组:“我们鼓励各地分公司开发新业务,一分钱管理费都不收,盈利全是他们自己支配,是让他们腰包鼓起来,这样能稳定我们的发行队伍。”

在省公司的鼓励和引导下,各地分公司在完成党报投递任务的同时,都想方设法地拓展新业务。今年6月,许邦荣接下了建设银行池州分行投递和回收银行对账单的业务,一共1589份对账单,20天内做到了84%的回收率。现在,信心满满的许邦荣正在准备安徽省的快递资格考试,拿到资格证,他们可以开展收件业务,这又将助推公司上一新台阶。

整合资源,也是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安徽全省所有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全部完成合并,成立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广电领域的资源整合;所有市、县、区全部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现在,安徽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正在主导推动全省演出院线与电影院线的整合,乡镇文化设施和服务的整合等一系列资源整合。

为了营造文化改革发展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安徽省下大力气建设全省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2010年6月,全省17个市、61个县(市)全部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并一次性增加500个编制,力度之大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不是“改一时”,不是为了应付改革任务的应景之策,而是破旧立新、整合资源,营造适合长远发展的环境,培养改革对象自身的“造血”能力,使其可持续发展,并用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来巩固改革。

安徽启示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以来,除了一个个“全国”,一组组转制数字,一系列成几倍增长的经济数据以外,以前“死气沉沉”的经营性文化单位真正走进了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练着摸爬滚打的真本领;文化产品生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出了电视剧《三国》、《永远的忠诚》,电影《书记》、《农民工》,动画片《黑脸大包公》,话剧《万事根本》等一大批引进文化发展方向,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同时,因为改革带来的观念转变,激发的动力活力,点燃的创新精神,在整个调研中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不断引发我们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思索: 

——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改革

在安徽,“改革不是卸包袱”。首先,要保障改革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改革中发挥价值、创造成果、得到实惠;更重要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说到底,文化体制改革为了谁?为了人民群众。依靠谁?依靠人民群众。

——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是尊重规律的科学改革

在安徽,改革不是为了政绩工程,而是认识、尊重、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文化行业和部门的特有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务实的改革方案,实施正确的改革途径。改革是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是解放思想的创新改革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斐然,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是重要因素。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搞不好改革,只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突破常规、富于创造,才能破解改革难题,为文化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之二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的“忧与乐”

如何为百姓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文化服务,让百姓享受文化之乐?山东的实践表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只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为民所乐;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只有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才能为民谋乐;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只有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才能与民同乐。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核心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而如何为百姓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文化服务,让百姓在安居乐业中享受文化之乐?这也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忧虑和难点。带着对公共文化服务“忧与乐”的思考,光明日报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组成调研组,对山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

组织者之忧——如何让百姓成为舞台的主角

任光业今年67岁,是邹平县好生镇蒙二村的村民,也是蒙二村门球队的3号球员。在好生镇“全国门球大联动——八里河村邀请赛”的比赛现场,任光业正摩拳擦掌地做着热身运动。四年前,在好生镇的号召下,老任和众多村民一起,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中。为了让更多人享受文化服务,好生镇通常先选择十几个“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而后由他们手把手地教会更多的百姓。“在教学中不断琢磨和进步”是好生镇“百姓文艺骨干”们的体会。

这样的辅导方式在山东省并不少见。“十一五”期间,全省确定了100个省级基层辅导点,640多个市级基层辅导点,各基层公共文化辅导站点累计培训群众文艺骨干超过6.5万人次。

对于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的难题是如何让百姓成为舞台主角,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幸福,收获快乐。“以往百姓都是被动地接受文化,如何让他们从主动参与文化到成为文化的主角?”邹平县文化馆馆长刘希华每天都在思考这件事情。而为了摸清百姓的文化口味,好生镇党委宣传委员孟凡谨一头扎进村子里蹲点,一住是一个多月。事实证明,孟凡谨这种“一根筋”式的工作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以“百姓舞台百姓演,百姓舞台百姓唱,百姓个个是主角”为活动宗旨的“百姓舞台幸福歌”成了邹平百姓津津乐道的文化大餐。后来,我们又从山东省委宣传部了解到,山东的老百姓们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还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济宁农民刘大成走上央视“星光大道”并夺得年度总,菏泽单县“大衣哥”朱之文被网友奉为中国“真正的农民歌手”……许多群众自豪地说:“老百姓喜欢凑热闹,说说唱唱提精神,活动筋骨攒劲头,俺郭家沟的‘春晚’不比电视里的差!”

服务者之忧——如何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土墙社区是诸城市实施农村社区化建设中打造的一个普通社区。当我们走进社区图书馆时,放暑假的王靖雨小朋友正在用农家书屋“一卡通”借阅证借书。据介绍,在诸城市开展的“阅读改变人生”全民阅读活动中,为了更方便地让百姓享受文化大餐,诸城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全部社区图书实施了互联网统一登记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现场向我们演示了这套图书借阅系统。在图书搜索栏键入《一千零一夜》,该系统迅速显示出不同版本的同名图书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市图书馆、辛兴米沟、辛兴丁家庄、辛兴岳水、诸城实验小学等地图书馆均在馆,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家借阅,并近在任何一家图书馆归还。

调研中我们听到许多关于文化服务形式人性化、多样化的称赞。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临城村村支书曹庆华介绍:“去年年初,山东省‘三下乡’活动改送图书为送购书卡,购书卡发到了村里,我们有了购书自主权!”曹庆华所在的临城村一共分到面值100元的购书卡5张。主动权的“下放”提供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针对临城村农业产业的特点,曹庆华和村干部们下了很大功夫挑选特色农业科普图书,并征询了村民们的意见。因为有了具有针对性的图书,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临城村养鸡专业户孙敬明是其中的受益者。孙敬明的养鸡场原来常遇到鸡瘟,种鸡大面积死亡,后来他通过农家书屋借阅各种有关鸡类疾病防治的图书,丰富了家禽饲养知识,现已经成为年收入十几万元的养鸡大户了。

在山东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者心中,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够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想做的是让农村百姓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0.6%,农村仅占29.4%,城市比农村高41.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了33.27元,而农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我们在此次调查中了解到,山东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早在2005年山东省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现在山东全省建成农家书屋4.5万多家,数量居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建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提前实现了“村村通”目标。

 

管理者之忧——如何让百姓高效率地享受文化

8月17日傍晚,在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综合文化中心广场,由该区阳光吕剧团义务演出的新编吕剧《李二嫂改嫁》鸣锣开场。虽然舞台简易,当地农民还是把演出场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观看节目的1000多名群众如痴如醉。前往中心广场看戏的观众,远的步行不过十分钟。东港区在农村构建起“中心村、大村、小村”三环布局公共文化服务圈,以中心村为核心点,辐射带动周边村,根据财力、地域等因素,分别建设文化大院、街心公园、健身路径、乡村戏台、农家书屋等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近万人都纳入了“一刻钟”服务圈,深得群众满意。

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文化服务,即墨市图书馆对闭馆时间进行了夏季时令的调整,然而,还是无法满足百姓“全天候”的阅读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即墨市图书馆引入了全自动图书自助借阅系统,张田田深受其益。家住即墨市的张田田是贵州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回家的时间,张田田在即墨市图书馆办理了阅览证,每天都来看书复习。“从家里步行十分钟到图书馆了,这里环境非常好,有免费的水和空调”。然而这还不是吸引张田田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广场上的全自动自助借阅系统,只要登记在馆的读者使用二代身份证,用不了一分钟时间,便可实现自助借书、还书,其服务效率之高让张田田十分满意,用张田田自己的话形容是“如鱼得水”,因为“晚上想看书的时候可以随时来借阅”。

 据悉,山东全省共有一级图书馆48个,二级图书馆38个,三级图书馆21个;一级文化馆41个,二级文化馆23个,三级文化馆17个。其中,二级以上的图书馆、文化馆数量位居全国,创建了文化惠民、便民的新格局。不仅如此,“十一五”末,山东全省70%以上的行政村都建起了文化大院,基本实现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公共文化资源正被分解成一个个小型文化阵地,在高效、快捷中保障着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参与者之乐——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

今年58岁的于丽敏,退休前是烟台市交运集团医院的一名大夫,几年前,她幸运地“考”入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老年合唱团。这是一个出了名的“群星合唱团”,先后获得过中国夕阳红老年合唱电视大赛铜奖、第五届中国老年合唱节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表演奖等奖项。回忆起那段“赶考”的岁月,于阿姨显得十分激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唱歌,退休以后想加入到老年合唱团,听说艺术馆的合唱团是水平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

在龙口市,南山老年大学艺术团的团长陈永丽在谈及艺术团的生活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把这里比作‘精神托老所’,幸福感特别强!”年近60的陈永丽退休前是龙口市妇联主席,因为富有组织管理经验,现在她成了南山老年大学艺术团的团长,原本对晚年生活的期待无非是“老有所养”,只要能健康平安地过日子便满足了,但老年大学丰富的文化生活让陈永丽深切地感觉到,“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有事干的日子每天都漂亮!”南山村老年大学艺术团还专门改写了《多好啊》的歌词,来反映他们“老有所为”的欢乐时光:

 “不是只有华丽的衣服穿在身上才会温暖的/不是只有惊天动地的方式才能得到满足/我们在老年大学快乐地学习/在人生晚年实现童年的梦想/用情去跳舞,用心歌唱/让生命的青春努力地伸展和延长/在夕阳的美景里因为有我而幸福……”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不仅反映出公共服务的不断健全,更体现出文化迸发出的无尽活力正在影响着人们,也改变着人们,让更多的人找到了快乐、传递着欢乐,因而其乐融融地参与其中。

工作者之乐——百姓的期待是的动力

 1989年出生的刘元新是个英俊的小伙子,自幼学习豫剧的他2006年从河南商丘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便来到济南市豫剧团当了一名职业戏曲演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刘元新很有成感,“每每到农村演出时,老百姓都很热情,他们到后台看望我们,为我们烧开水,还给我们拿来自家刚蒸好的馒头,把我们当成自家的娃!”作为一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济南豫剧团在运营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通过流动舞台车的形式送戏下乡,受到了基层农村群众的由衷称赞。44岁的仉兰香从小酷爱豫剧表演,“看到农村老百姓高兴自己也高兴,演出的时候舞台下面有上万人,看不到边,一唱起来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的李玲相貌甜美、声音清脆,是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她所在的高兴镇“村村响”广播室已覆盖全镇的46个行政村。虽然辛苦,但李玲乐在其中。她说:“百姓的期待是我的动力!”李玲的父母都是高兴镇的普通农民,他们每天清晨都会早早地守候在大喇叭前,等待收听女儿的声音,同时,也乐此不疲地为女儿提一些播音方面的建议,这让李玲心里洋溢着甜蜜和幸福。临别时,李玲送给我们一句在高兴镇百姓中广为流传的对子:“来高兴,去高兴,来去高兴!”

事实上,百姓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文化服务工作者的基本追求,更是他们不懈努力的动力所在,而正是他们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责任感,让他们将公共文化服务变成一种自觉,化作一种动力,形成一种精神,并在这股子精气神中把基层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志愿者之乐——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

今年11岁的邵家荣是即墨实验二小六年级学生。今年5月,这个漂亮的小姑娘,通过即墨市图书馆的招聘报名筛选,终于戴上了“红袖章”,成为该馆少儿阅览室一名“义务小馆员”。和暑假,小家荣都要准时坐在电脑前为前来借阅的小读者们办理借阅手续。在小朋友们羡慕的目光中,邵家荣自豪地说:“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

像邵家荣小姑娘一样的志愿者并不鲜见。他们的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将自己得到的帮助、自己享受到的文化服务继续传递下去。我们在烟台市芝罘区东山社区舞蹈队见到曲志香时,她正在起劲地走着模特步。67岁的曲阿姨不仅是东山社区舞蹈队的一名成员,还是社区一名活跃的志愿者,从维护交通、协助上下学的孩子们过马路到组织大家深入部队、农村义务慰问演出,她都积极参与。曲阿姨说:“正是在政府和社区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幸福,所以我们更愿意帮助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让我问心无愧,感到更加幸福。”

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志愿者的数量和活跃程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形式,而只有当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从依靠组织推动和个别单位为主向全社会成员自觉参与转变,由单一便民服务和物质帮扶为主向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服务和项目服务与精神抚慰并重转变时,才能够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繁荣。

山东启示

在山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广大管理者、组织者和服务者一直如履薄冰,他们在“忧”中审视发展方向,在“忧”中破解发展瓶颈,在“忧”中寻找解决方法。在文化事业管理者“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在组织者“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服务方式创新中,在服务者“把对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的服务精神中,山东公益性文化事业迎来了全面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造影检查”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立即进行“造影检查”,唯有始终把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服务的对象,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基层、投身基层、服务基层,才能够创造出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事实求是、因地制宜地解决文化消费中的基本性、保障性需求。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升级转型”

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身需要进行服务内容的升级转型,服务形式的升级转型和服务手段的升级转型。将现代信息手段和时代元素融入文化下乡,广泛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采用信息手段拓展文化服务领域和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这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一针催化剂。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量体裁衣”

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能力,还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服务渠道和多元的服务方式。只有顺应百姓的消费习惯,适应百姓的文化需求,才能够让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及时问政于民、随时问需于民、定时问计于民,以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才能使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作品的创作、文化活动的开展避免流于形式,从而发挥其化的文化价值效能。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内生动力”

哪里的文化工作做得好,那里有一支过硬的文化队伍;哪里的文化生活搞得好,那里有一批热心服务群众的文化能人。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界人士志愿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让更多的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志愿者、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村官,创新志愿者服务方式,激发文化服务工作者艺术活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组织结构,把对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是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者需要“忧民之忧”

在山东,公益性文化事业在组织者、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忧深思远中,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者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公共文化的参与者享受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安居乐业;工作者不断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消费需求,拓宽文化服务的渠道途径,深感其乐;志愿者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乐善不倦。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之三

江苏:重科技抓创意 塑品牌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如何发挥其利民惠民的基本功能?江苏省以新理念为引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创意设计为驱动,以品牌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为各地推进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009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65多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3.1%;全省文化产业规划立项621个、投资3400亿元,文化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7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0万人;四家文化企业入选全国30强,两家文化企业资产超百亿,文化产业已逐渐从“试验田”转变为“丰收田”。可贵的是,江苏并没有此满足,面向未来,他们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使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大幅度扩展到6%,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如何给力文化强省建设?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带着这些问题,光明日报和中国传媒大学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以科技促发展

 “打开电视可以看报纸啦!68份报纸和23份杂志,全都一览无余!”这是8月1日江苏云媒体电视上线后,有幸参加首批体验的市民们的惊喜。

打开云媒体电视,上网冲浪、电视读报、在线游戏、电视购物、视频通话等全都能在电视机上实现,这让热衷于互联网冲浪的南京大学生小刘兴奋不已。他说:“咱们的云媒体电视已经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电视了,它更像是一个多媒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除了报纸杂志,电视商城、银行服务、民生查询、幸福婚嫁、打折优惠……应有尽有,真可谓海量的数据,想什么有什么,很多事情在电视里轻松搞定了。”事实上,云媒体电视的诞生,标志着“看电视”时代的结束,“用电视”时代的正式到来。

 江苏有线8月1日向2000名体验用户发送云媒体电视升级包,而南京市区60万互动用户的全部升级工作也将在年底前完成。从明年开始,云媒体电视还将在江苏全省其他地市逐步推广。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如钢介绍,“到2012年,全媒体电视等业务将在全省13个省辖市整体上线,争取实现互动电视点播、数据宽带等增值业务收入达到总收入的35%。”

像云媒体电视一样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改变文化消费方式的例子在江苏省并不少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陈海燕说:“面对数字化,凤凰出版早有准备。”集团下属的凤凰职业教育图书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蓝立方职业教育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可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和虚拟实训资源,并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报等平台方便用户使用。

文化科技发展离不开投入保障,仅科技厅投入文化产业费用一项达到3.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约15亿元。研发项目直接对接企业,无锡紫光有限公司通过承担省科技计划,开发了EPOD企业级软件综合开发中间件技术,以此技术制作的动画片《西游记》在第46届法国戛纳电视节上以单集10万美元的价格,刷新了亚洲动画片海外单集发行价格的纪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降低了文化产品的成本,还控制了文化消费的成本,拉近了文化产品和普通百姓的距离。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孵化器,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创意企业,是江苏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常州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孵化器、无锡江南工业设计园等26家高新技术类创意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文化科技发展中的一道风景。这些创意园区涉及软件、数码、动漫、工业设计等不同行业,其共同特点是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进行文化产业孵化。目前,这一类孵化器的面积已近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00余家,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潜力的增长点。

事实上,早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科技厅开始对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把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发展规划,并配套实施了四个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五年以来,江苏省突破了一批共性服务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培育了一批新型文化创意骨干企业,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现代科技在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环节的广泛运用,催生了数字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风光无限的新兴文化业态,江苏省紧紧抓住数字时代的脉搏,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统计显示,2009年江苏新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0.8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0.91%,江苏全省动漫产品版权出口和对外贸易收入高达5.29亿元。

向创意要效益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迪斯尼一样,把它开到全世界?”“嬉戏谷”主题公园的张印祥已在暗自琢磨国际推广思路。这个今年“五一”才开园的文化产业项目每天都引来众多游客,数量之多完全出乎了园方预料。原本处于常州和无锡中间的这块荒地,因为高新科技与游戏创意的结合,创造了令人咋舌的“票房”。

 当我们前往环球动漫嬉戏谷时,远远看见大厅前已排起十几米长的队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吸引力?这一疑问很快在我们的亲身体验中找到了答案:当“星际飞船”从高耸的山峰突然坠落峡谷,在魔兽雨点般的投石中迅疾逃脱,与丛林的露珠树叶擦身而过,那种超乎寻常的幻觉体验,让大家拥有了同样的感受:确实好玩!

 “尖叫式的欢乐”并不是“嬉戏谷”的主要卖点。嬉戏谷更大的卖点在于它能在游戏中带给人们互动体验。园区经理张印祥告诉我们:“嬉戏谷1/3的互动体验项目属全球首创或国内惟一,整个主题板块以动漫游戏场景局部实景化为手段,让梦想与现实零距离对接。”统计数字显示,嬉戏谷开园100天来,累计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超8000万元。

动漫文化唯有走出小圈子的窠臼,才有可能进入主流。“炮炮兵”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这点。戴着绿钢盔的大脑袋,胖乎乎的脸蛋,可以“串烧”出千万种表情。“我和好些朋友都是爱好军事的家伙,而军事一向给人以非常严谨传统的感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创新打破瓶颈与束缚。于是我们融入了平常人的平常心,正是这些平常心创作勾起了每个人心里原始的那份情感,创作出了这个可爱又个性十足的小炮兵。”

 短短几年,通过QQ和MSN等方式传播的“炮炮兵”已经被下载超过5亿次。见到“炮炮兵”的创作者、卡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雷时,他身上穿的是卡米文化和真维斯合作的炮炮兵T恤衫,而这只是“炮炮兵”23个品牌合作项目中的一个。事实上,“炮炮兵”的创业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阶段。陈雷说:“我们是个轻资产的公司,没有办法像常规操作一样开始做动画片,然后播出,有了形象知名度后再靠衍生产品。我们只能逆向操作,借助互联网平台做好形象,大家对炮炮兵都熟悉了,我们才开始做动画短片和动画电影。”

依靠原始创意,结合企业实际形成的经营思路使得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凭着“炮炮兵”的人气和工作团队的努力,今年卡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经吸引了3000万元的风险投资,网络上的“炮炮兵”团社区也集结了400多万名用户,正在制作中的“炮炮兵”动画电影和在线游戏也已经处在进行时。由此,以创意作为灵魂的产能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创意经济模式、创造性发展思路、创领数字文化主题旅游,让市场跟着创意跑,也成了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真经。

让创意变成效益离不开人才。无锡北门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省无锡文化创意留学人员创业园坐落其中。园区利用原先的北仓门蚕丝仓库等老建筑建设而成,本身是由一名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士投资创办的。如今,不少文化活动都会在这个既传统又时尚的建筑里上演,这同时也为旧厂房的创意改造树立了无锡样本。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也是创意的源泉所在。江苏省一直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此外,为了激励人才创新,江苏省还特别设立了“紫金文化奖章”,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人才是决定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中包括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引进计划。所有引进人才,一次性获资助100万元。从2008年起,这项资金已增至每年2亿元。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注重创意的同时,更注重寻找创意的源泉,从而从根本上破解了制约产业升级的难题。

以品牌闯市场

 “近很火的《建党伟业》、《武侠》,那都是咱们江苏幸福蓝海出的大片。”谈及文化产品的“江苏制造”,连的士司机小赵都感到自豪。

小赵所说的“幸福蓝海”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旗下的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影片,“幸福蓝海”还主投或参与投资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大的幸福》、《中国远征军》、《南京!南京!》、《十月围城》、《让子弹飞》、《建国大业》等风靡全国的影视剧;而在电影发行方面,幸福蓝海参与了《密室之不可告人》、《战国》等影片的联合发行;在院线方面,幸福蓝海院线已在南京、苏州、西安等地新开影院8家,新增银幕近70块,另有24个影院项目正在建设,2011年底前签约银幕可超过300块。“幸福蓝海”作为文化产业的企业已是闻名全国。那么,“幸福蓝海”,这一响当当的品牌是如何打造的?

 “我们从以往的内容题材定位,向价值定位升级。选择“幸福”品牌定位后,我们制定了‘强母品牌、强子品牌’的品牌规划。”“幸福蓝海”上属的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台长周莉道出了其中的原委。2003年到2007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先后成立了六家影视公司,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市场的影视产品生产体系。针对江苏广电的影视剧还缺乏全国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症状,从2007年开始,总台决定实施“资源整合,精品力作”战略,将原来的六家影视公司和台内的其他影视资源整合起来,组建了一个新的市场主体——幸福蓝海集团,将它作为在影视内容产业的主平台。同时,还进行了延伸产业链、拓展大市场、建造大园区的整体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带来了品牌资源的嫁接融合,进而催生了品牌产品的层出不穷。

2009年,幸福蓝海的经济总量达到1.36亿元,2010年迅速增长至2.49亿元,今年的预算收入达3.9亿元,连续两年平均增长率达70%左右。“幸福蓝海已经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全部都有了,这在全国也是的。”用周莉台长的话说,整合全产业链像加重了“底盘”,谁的底盘扎实,谁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高。

除了“幸福蓝海”,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江苏移动、江苏联通、江苏电信三大运营商打造的《江苏手机报》也是调研中普通百姓提得多的。

经常出差的保险公司张经理告诉我们:“手机报很方便,一日两刊,什么都有。像天气预报可以让我知道出门穿什么,财经信息让我知道各个行业客户的情况,而趣闻幽默则是我和同事相互开玩笑的核心题材。”江苏手机报从2003年推出短信新闻产品以后,基于彩信、彩E、WAP、3G和移动终端等平台的新媒体产品相继面世。彩信和彩E系列有以扬子晚报手机报、江苏手机报综合刊为代表的综合报,还有财经、彩票、体育、娱乐、校园和健康等专业报。2010年江苏手机报为iPad量身订制的《新华日报iPad版》在全球发布,不仅原样呈现当天的《新华日报》电子版,还发布高清视频,实现了多媒体的融合。打造iPad新闻阅读产品,江苏手机报又是江苏媒体中的。随后,《扬子晚报iPad版》也成功面市,如今,不论是2G用户还是3G用户,都能通过江苏手机报走进江苏,融入世界。

精心的服务塑造了江苏手机报的品牌,品牌又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江苏手机报》的各类订阅用户已达220万,用户规模不仅在江苏省内名列,在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创办的手机媒体中也名列前茅。

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企业。截至2010年,江苏六大文化集团总资产合计为477亿元,净资产276.9亿元。其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同行业个销售收入、资产规模均超过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为活跃的生力军。用品牌整合产业链,整合业务格局,是再造文化产业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推手。

 江苏启示

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破解“优结构、促增长、可持续”的现实难题。面对困难,江苏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根主线,以新理念为引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创意设计为驱动,以品牌竞争力为核心,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江苏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转变发展观念

文化发展观念决定着文化发展的高度,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观念的转变。只有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摒除文化发展的思维障碍和体制瓶颈,接轨国际文化产业生产和流通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嫁接和广泛融合,才能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逻辑。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单纯依赖投资拉动和传统文化资源初级开发的发展方式已然无法将文化产业推向更高层次,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无限发展空间。科技创新能有效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将有利于降低成本和相对成本。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扩散,将带来更多的新业态。数字出版、互动电视、文化物联网不仅是产业功能的拓展,更是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是塑造龙头企业

以大型文化企业、文化集团为龙头,以大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小而散的文化企业只能分散已有的文化资源,造成恶性竞争。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除了做加法,也要学会做乘法。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凝聚核心优势,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强有力的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

——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是满足文化需求

科技与创意的应用是为了创造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内需拉动的道路,通过不断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来拉动文化产业的成长。把好百姓喜好的脉,把好市场供求的脉,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多彩的文化内容、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便捷的文化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必修课”。这需要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创造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消费高潮,让文化产品成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之四

广东:打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文化精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奖,走进市场引导文化消费同样重要。如何让“精品”走出专家与评委的视野,成为普通群众“爱看、爱听、能讨论”的日常话题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之一。广东省在文化实践中,从精品之源、精品之法、精品之本三个维度,探索走出了一条“发掘他地资源打造精品”、“利用精品推动文化建设”、“得奖的同时也要走市场”的精品发展之路,书写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广东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情满珠江》、《外来妹》等一大批粤产影视作品风靡神州,“改革开放前沿地”的美好生活成为万千中国人的生活范本,引领了时代风尚。二十多年过去,粤产的电视剧《亮剑》、《潜伏》、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歌曲《月亮之上》、音乐剧《蝶》等文化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次群体性脱颖而出,为我国观众送上了一批兼具艺术水准、市场效益和大众口碑的“广东制造”。到底是什么理念引领着广东文艺的群体性繁荣?是什么路径营造了广东文化作品生产的良好态势?又是怎样的效益追求成了“文化粤军”的群体性繁荣?这种繁荣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我们对广东省进行了精品力作方面的专题调研。

 精品之源:突破文化属地限制,遍采他地资源 

文化精品,重在为快速发展的中国提供一种精神,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一种模式,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提供一种力量。而这需要一种开放的理念去发掘好点子,进行创作。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改革开放前沿地”,近年来广东精品力作不断,产生了诸如电视剧《亮剑》、《潜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音乐剧《蝶》、《爱上邓丽君》,流行歌曲《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大批作品,同时也涌现了慕容雪村、当年明月等当红网络写手……然而,人们在这些作品中却很少能看到“广东本土”的文化元素。

调研组对北京、陕西、辽宁、广东等地观众进行电话采访的结果表明,超过80%的被采访者并不清楚这些作品是广东出品或广东创作生产的。 

“《亮剑》?《潜伏》?这些都是广东的作品吗?好像没有反映我们广东的文化啊。”调研中,在广州出生、成长、工作的某地产公司职员苏璐娜显得很惊讶。而同为广州本土市民的某报记者张由琼则认为:“一部作品好不好看,不是取决于它的题材是否选择了某地域的文化,而是它所呈现的内容是否能引起民众的共鸣。” 

对于这种非地域性题材的选择和群众对于“本土文化被忽视”的质疑,在广东从事文艺管理工作多年的吴佳联女士给出了答案:“对于好的点子,好的本子,是不应该强求它的地域性的。大家关注文艺精品的时候,几乎很少关注它们是哪个地方创作和生产的,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状态。”

这些年来,广东文化创作特别是赢得广泛赞誉的影视作品和歌曲创作,大部分都源自非广东本土的文化元素。以被誉为“彩铃”的《月亮之上》为例,其歌词“东边牧马,西边放羊,热辣辣的情歌唱到了天亮……马头琴悠扬,马奶酒穿肠,我的爱情奔跑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呈现的是广阔草原上牧民的甜美爱情,整首歌看不出广东文化的任何特点,然而这首歌却的的确确走出广东红遍了全中国。

对于文化资源的借用,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这样说道:“文化资源不具有排他性,更不能从地域性的角度去理解。比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显然,‘中国花木兰传说’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被美国抢了先。所以说,我们要关注文化资源本身,只要是好的文化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反之,没有代表性,不能引起公众共同感受的文化资源,很难支撑起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让全国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其实是一种文化战略,是一种提升文化产业的策略。一味地追求反映本土文化的文艺作品不一定能行得通。”  

“借用他地资源”固然可贵,但是如何“创新运作”越发彰显功力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于市场运作,广东的文化创作也秉承了“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敢于“不找市长,找市场”,以资本为纽带舞动文化精品的“广东制造”。

对于一线企业来说,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创作也正成为一种趋势。电影《越光宝盒》集结了一大批粤港两地的制作人员,而音乐剧《蝶》则更是吸引了六个的创作者共同打造。正如珠江电影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红兵所言:“当前,影视剧投资巨大,风险也大,所以我们要通过联合不同的投资者共同投拍,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降低风险,但是精品创作的质量却丝毫不受影响,甚至会因为多元的投资,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创意进来,丰富原有的影视剧生产。”

 这些成功作品的轨迹有力彰显了通过“资本”连接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凝聚人力、物力、财力共同完成产业链的市场化之路。 

而在政府层面,广东省也是非常重视资本运作在文化精品生产中的作用,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资金引导为精品创作提供保障,今年出台的《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更是系统地提出了资助办法。

可见,“不拘泥于文化资源的地域属性,博采全国资源,实行有效的资本运作”的做法有效地推动了广东省文化精品的创作和传播,也成为近年来广东省文化精品百花齐放、群体性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精品之法:推动文化建设,孕育消费土壤 

 广东文艺创作的群体性繁荣,不仅仅在于单个的文化精品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品本身孕育出大众消费精品的肥沃土壤,从而能产生更多的文化精品,有效地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从而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

 音乐剧《蝶》是这种做法的典范。《蝶》在东莞的诞生和发展,如阳光、空气和水一般滋润着这个城市。《蝶》三年多的演出,不仅在改变着人们对音乐剧的看法,更逐渐改变着一座城市的气质。而城市文化氛围的日益浓厚,也为更多音乐剧精品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 

“《蝶》是东莞与松雷集团的次合作,也是东莞市建设‘音乐剧之都’的重要尝试。”东莞市玉兰大剧院的周汉标告诉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从大学生、语文老师、艺术管理者到剧院管委会主任,30年来,周汉标随着自身角色的不断转换,参与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精品工程,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变迁。 

他告诉调研组:“当时,我们和松雷集团商谈后立刻达成了合作意向。在《蝶》制作过程中,东莞将玉兰大剧院免费提供给《蝶》剧组作为排练场所,同时投入了180多万元,对演职人员的后勤食宿进行补贴,成为出品单位之一,也让这部音乐剧打上了东莞的标记。” 

 且不说《蝶》后来获奖无数,也不说《蝶》如何提升了中国的音乐剧水准,单是其对于东莞城市文化建设、文化转型的重要作用,足以让人为之振奋。周汉标说道:“以前,东莞是一个农村,大老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呢?”东莞在想办法,找路子。 

2001年,东莞市提出“文化兴城”的发展理念,之后又提出要建设“双转型社会”——经济转型与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方面,东莞市根据自身精品艺术创作现状,在引导扶持动漫、音乐、话剧、影视等热门艺术门类发展的同时,并没有盲目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争夺艺术门类的“全能”,而是重点选择目前国内艺术界相对“冷门”的音乐剧作为突破口,整合国内外音乐剧创作、生产、营销资源,吸引国内外音乐剧艺术家在东莞创作、生产和推出精品佳作,力争使东莞获取中国艺术界的“单项”,使东莞成为“中国音乐剧”的代名词。

 那一年,东莞大手笔投入了19亿元启动建设玉兰大剧院、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等一系列大型文化设施,仅地标性建筑——玉兰大剧院投入6亿多元。

这种大手笔的文化投入,曾使许多重商务实的东莞人民产生了疑惑,一些市民对“音乐剧之都”的建设提出了深深的质疑,质疑为什么拿这么多钱投入到很难看到经济效益的冷门艺术上?“应不应该做?”、“应该怎么做”、“做不做得成?”等各种疑问迎面而来。

“刚开始,建好大剧院演什么,怎么管,有没有人看,大家都没底。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城市太需要文化了。”周汉标说,“当时很多市民也不理解,但是从长远来看,‘打造音乐剧之都’这是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是东莞城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是有先见之明的。”

事实上,这项举措逐渐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在东莞生活多年的赖娜告诉我们:“作为东莞市民,不希望东莞被别人称为‘文化沙漠’。这几年东莞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是比较明显的,起码进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的人多了。虽然文化投资不能马上见效,但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经过几年发展,东莞音乐剧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蝶》、《爱上邓丽君》、《三毛流浪记》等多部精品力作走上舞台。以《蝶》为例,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外累计商业演出150多场,观众17万人次左右,上座率达90%,实现票房收入4000多万元。 

这种以文化精品本身营造大众精品消费氛围的做法,让东莞人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文化的好处。除了可以经常性地看到各种次的音乐剧表演外,东莞国际音乐剧节等艺术节展的举办也有力地活跃了东莞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东莞的国际知名度。 

目前,东莞已经出台了《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文化精品项目扶持暂行办法》、《东莞市社会办文艺表演团(队)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精品创作,鼓励音乐剧生产。 

“当东莞80%的市民都愿意买票走进玉兰大剧院看演出,那说明东莞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提高,东莞打造音乐剧之都也更有基础了。”周汉标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未来充满自信,“我相信,未来几年,音乐剧一定会雄起。” 

 精品之本:左手得奖,右手市场 

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文化节目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消费选择也日趋多元化。在各种商业娱乐剧引得叫好声一片的同时,多数主旋律剧却面临着资本回笼的压力。“主旋律剧得奖后难逃束之高阁”的论调甚嚣尘上,甚至成为一些文艺创作者的思想障碍。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些年特别是在2005年之后,广东制造的主旋律剧不仅屡夺大奖,也取得了骄人的收视率。

在全国城市电话采访中,北京市民孙莉告诉调研组:“广东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既能得大奖又有较高的收视率,主要是因为创作者们对原有历史题材有创新,增加了新的时代因素,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传媒人、《潜伏》的总制片人、《燃烧的玫瑰》的总策划、《幸福的眼泪》的总监制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出品人余瑞金女士认为,主旋律剧能不能火,重在研判市场、选本子。她说:“当年我们拿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剧本时,对方告诉我们已经找过好多个单位,但都没有人愿意投拍。而我们选择投拍是看准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她说:“这一段历史,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骄傲和自豪的。而目前反映这段历史的影视剧并不多,所以不拍这样的剧拍什么?”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苏玉光对此做出如下评论:暂且不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艺术水平如何,只要这一题材被拍摄出来,足以称得上弘扬主旋律的文化精品了。

而如何“选本子”?电视剧《潜伏》的监制华明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潜伏》现象并不是偶然,在《潜伏》前我看了6个同题材的剧本,经过反复比较,终才发掘出《潜伏》这块玉石。在别人来看我们是搏一搏、赚到了,实际上这其中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工作量往往被人忽略掉。” 

华明认为一部剧要成功,首先要与时俱进,加强对市场的研判,了解观众的收视心理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节目制作。其次要有创意,有了创意才能抓得住观众的眼球。第三,要有一个好的创作团队,这样才能有效片子的剧情和技术得到充分释放和运用。

事实证明,争取奖项和赢得市场并不矛盾。近年来,广东省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屡创收视佳绩是例证。且不说之前的《亮剑》、《潜伏》,单说近在全国几个频道轮番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播出的《娘》,从中可见一斑。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江明告诉调研组:50集电视剧《娘》首播结束后,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这部电视剧在红遍全国的《借枪》、《幸福来敲门》、《中国远征军》这三大“劲敌”的“围追堵截”下,收视率仍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仅时突破2个点,而且在播出的三天成为全国卫视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 

 可见,精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得奖,也不会于得奖,其更高的生命追求在于走向观众走向市场。只有解放思想,破除“市场经济下主旋律剧经济效益低”的怪论,走出思维定势,树立“既要得奖又要效益”的目标,双管齐下,才能让精品创作在群众的掌声中得到升华,在市场的考验中绽放美的艺术光华。 

 

广东启示

回顾这几年的文艺创作和生产,正是在实践“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下,广东找准了路子,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从理念、路径和效益上勾勒出“文化粤军”的前进蓝图,演绎着广东文化力作的群体性繁荣,也为“精品工程”如何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把握文化创作导向,彰显文化精品的引导力

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关键在于对文化方向的把握。精品之所以“精”,一方面是因为其把握了艺术发展与创作的规律,艺术水准达到了一定高度;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地引导了文化风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这是目前很多文化作品所欠缺的。只有在思想源头、创作源头上体现了“引导力”这一“高地战略”,才能在市场运营等战术运用上游刃有余。 

——秉承“拿来主义”,增强文化精品的辐射力 

文化精品的生产是没有地域性的。“文化拿来主义”,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当地的文化资源,而是要依托本地文化,敞开胸怀,拥抱世界。通过创意和资本连接起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所有环节,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来发展自己。正如东莞,面对自身文化底蕴不足的现实,没有盲目去追求艺术的传统项目,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音乐剧”这种外来艺术与本地优势资源相嫁接,孕育了一个文化丰收的“新东莞”。只有跳出本地文化的藩篱,摆脱“为文化所累”的包袱,才能找到群众文化需求的共性因子,抓住市场的需求,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这样的精品才能走出本地,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尊重艺术和市场规律,挖掘精品背后的产业力 

文化精品的意义,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种经典的文化消费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是体现精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而言,精品也是商品。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精品是品牌,品牌是效益,效益是金钱。付出大量劳动和心血的文化精品,不仅仅是为了得奖,更应该在品牌的号召下,充分展开产业链的运营。珠江电影集团在这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体制改革后的珠影集团,并不希冀通过精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是以文化精品创作为龙头,通过精品形成一定的品牌,将文化精品的品牌影响力和个性魅力发挥到,以品牌带动物业等其他辅助产业的发展,赢取其中的商业利润。之后,将其中的一部分利润再投入到精品的制作中去,形成良好的产业循环。

——重视培育文化土壤,激发精品创作的内动力

文化精品的创作不是无土之木,无源之水。它需要厚重的文化土壤去孕育,需要高水平的创作者去打磨,更需要懂得欣赏的观众去呵护。因此,对观众群体的培养尤为重要。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举办免费或低票价音乐会,普及交响乐知识,传播交响乐文化。尤其是近些年,他们秉持“交响乐的普及需要从娃娃抓起”的思路,以专业的交响乐团作为班底,创办了附属青少年交响乐团。东莞市在培育音乐剧的群众土壤时,也通过各种节庆会展活动、免费或低价的音乐剧欣赏活动,让普通百姓走进艺术,走进文化精品,使得“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在广大群众中获得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调研报告之五 

北京:走进生活 接轨国际 掌控渠道

北京市近年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类别对比柱状图

2009年 2010年度北京市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领域分布饼状图

文化“走出去”既关乎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也关乎形象的塑造。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究竟应该怎样“走出去”?怎样通过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名利双收?北京的实践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文化“走出去”要在文化交流中深入他国民众的生活,要在文化产品中融入国际标准,要通过文化投资掌控属于自己的渠道。

作为一座国际化都市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每年在国外的年度交流计划达到100多个,每年经北京市批准的中外文化交流项目达200余个,涵盖40余个,受众近3万人次。如果说文化交流更多在于政府的推动和支持,那么文化贸易则激活了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让整个北京文化市场充满了无穷活力。2009年北京全市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占全国的26.5%,电影出口占全国的1/2,电视剧出口占全国的1/4,动漫网游出口占全国的60%。北京文化“走出去”为何如此给力,光明日报、中国传媒大学联合调研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此份报告。

文化交流深入生活

“撒地轴”、“鹞子翻身”、“流星赶月三级跳”等花样名目是北京民俗风情“抖空竹”表演的不同招式。现居住于北京万寿路街道的刘振钰大爷,多次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了民族精粹文化的魅力。刘大爷说他们在英国参加“北京风情舞动伦敦”时,中国民间传统文艺节目表演倾倒了所有观众。每当他们把空竹高高抛起,人群发出欢呼声。来到鸽子广场时,特意赶来观看表演的伦敦市长对空竹表演连声叫绝,带头在观众席上鼓掌。表演结束后,伦敦市民争相与他们合影留念,不少儿童拥上前来欲一试身手。刘大爷先后到悉尼、东京表演,演出的大街便道上和周边楼房的窗口都挤满了观众。“当地报纸报道有20万悉尼人观看了表演,我挺感动的。说实话空竹的响声不小,可沿途的掌声更大。语言不通,人家朝你伸大拇指。”韩国、美国、泰国、马来西亚都有刘大爷的弟子。他说,“我在美国、韩国、南非等很多表演时,好多外国朋友都说咱们中国人的健身方式既好看,又好玩,还好学。”刘大爷深切地体会到,空竹已成为促进中外交流和友谊的一座桥梁。到现在为止,北京已经和世界上100多个外国城市签订了交流协定,和近500个文化团体或文化组织有定期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密切的民间文化交流超过外交家的语言。近年来,北京市与一些的首都合作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对话周”、“文化艺术节”、“艺术家联展”等活动,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开辟了新的形式。由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办,以“外国人眼中的人文北京”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于2011年9月在北京启动。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孟海东说:“要研究不同交流对象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使用对方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民间特色,展示民间文化风采,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与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德国有关方面合作,在德国科布伦茨市举办了以“对话、理解、和谐”为主题的“中德艺术家联展”,“对话中国青年艺术家展览”针对外界对中国发展的一些误解,将活动的主题定为“误解的建构与解构”,北京艺术家们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蕴含着浓浓的中国韵味,传递出“中德对话交流”的美好寓意,深受参观者的欢迎和喜爱,共进行10多场活动,吸引观众达3万多人次。

我国的古装剧、家庭伦理剧是国外观众很喜欢的文化形式。“海外很多观众,对中国以及中国历史的了解,是来自电视剧的。”北京市海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旅美华人作家李硕儒如是说。影视剧的“送出去”迎合了国外“剧迷”的口味,但是国内观众与海外观众,彼此在认识水平上还是有落差的。李硕儒认为,文化的传递,是通过作品来潜移默化地实现的。真正的“走出去”,不只是剧卖出去了,而且是文化输出去了,我们的思想、文化被对方接受了。各种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不仅是“秀”给外国人看,更重要的是走进外国民众的“心坎”里。

文化产品融入国际标准

“做走出去 这件事首先需要做出国际产品,如咱们的动漫,首先要用符合国际市场的技术和标准来制作才行”,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武寒清很有感慨地说,“大多数中国动画电影根本不能算是动画作品,虽然近两年中国动画电影的作品数量有所增长,但综合质量与海外水平难以接轨,都达不到国际入门级水平。”不符合标准,不具备对话的平台和竞争的资本,更谈不上“走出去”。

2011年7月8日,由青青树制作的动漫电影《魁拔之十万火急》(以下简称《魁拔》)在国内院线上映,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被国内网友评价“我看到中国动画的希望了”;随后,《魁拔》也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并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10月1日,青青树与日本合作方成功举办《魁拔》合作签约仪式,并入围11月份日本鸟曲动漫节竞赛单元。目前已有台湾、香港、东南亚华语市场的片商提出了购买意向。《魁拔》有了海外发行的保障,也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了现代中国。正如德国的影视发行商Beta Cinema公司国际发行总监罗特鲍尔先生所评价的那样:“《魁拔》让我看到的中国,不是30年代的租界上海、民国时期的黄土北京,而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现代中国。”

调研组发现,《魁拔》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以国际化的标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用国际化的语言表达中国元素,并借中国元素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观。“走出去”是手段,“融进去”是目的。

“以汝之矛攻汝之盾”是日本媒体对《魁拔》的形容,这句谚语在此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青青树吸取了日本和欧美的成熟经验精心制作的《魁拔》进军日本和欧美市场,从而真正地在国际上喊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美国独立动画电影制作人马克拜尔先生与青青树见面后说:“青青树是一个了不起的公司,我非常敬佩你们的国际视野。通过19年的辛勤耕耘,你们已经完全具备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制作水平,很希望和你们一道登上国际赛场。”

《魁拔》日语配音版的声优柿原彻说:“《魁拔》的故事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能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故事的展开很深入。我觉得现在的日本应该做不出这样的动画。这也让我对这种新类型的动画很是期待。”可以看到,中国题材和故事并不缺少观众和市场,中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而言,中国文化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和源泉。

在调研中我们体会到中国元素已是当下世界文化的热门词儿。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加,不少国外影片也纷纷把中国元素作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元素仅仅是几抹中国红,几笔中国字或几套中国旗袍吗?对此,正如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发行人、影评人道特先生在为青青树写来的长信中所道:“拜青青树所赐,我有机会欣赏到《魁拔》这样一部高水准的动画作品。该片立意高远,对于很多话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的世界需要听到来自中国的观点和意见。”也正如青青树动漫首席执行官武寒清所坚持的:“所谓中国元素应该体现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魁拔》中,人物角色的表现可以西方化,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取向始终贯穿其中。”

“为适应不同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走出去 除了考虑要让外国人知道我们,更要遵照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把握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消费特点。”完美世界互动娱乐总裁竺琦如是说。《完美世界》是一款大型多人在线的网络游戏,游戏以盘古开天地为引子,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空间,具有史诗般的背景和波澜壮阔的剧情,为游戏用户展现了一个古老神秘、充满未知的奇幻世界。目前《完美世界》的网络用户覆盖全球100多个和地区,出口比例占全行业的40%,这样傲人的市场表现与完美世界公司对中国元素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不无关系。“在打入国外市场的时候,游戏武器的名字和服装设计等,都要根据当地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修改。”竺琦说,“ 龙 在东方和西方故事中存在天壤之别,在东方,龙 是正义和尊严的化身,它的本能法术是喷水;而在西方所有玄幻故事中, 龙 都是邪恶的妖怪形象,天生能力是喷火。”东西方文化虽不是水火不相容,但文化产品若要真正“融进去”,不仅需要中国元素的国际制造,更需要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文化投资掌控高端渠道

杜瑟迪是立陶宛维尔纽斯盖迪明纳斯科技大学教授。当我们在北京红剧场见到她时,她正拉着《功夫传奇》演出主创人员照相。掩饰不住兴奋的她,时不时还会照着舞台上的样子比划着摆一个中国功夫的pose。“太好看了!”她说,“《功夫传奇》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这个演出符合西欧人眼中的 东方 。以专业和适合西方观众的方式进行表达,视觉语言更容易理解,适合各个年龄层次。这一演出向观众讲述了有关中国的历史,有趣并富含意义,激发人们的尊重意识。”正是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这场《功夫传奇》,2009年在伦敦大剧院演出时,能容纳2400人的伦敦大剧院上座率超过了90%。演出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致敬。

美国时间2009年12月14日上午9时,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市地产物业交易大厅,来自中国北京的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举行了购买该市白宫剧院的产权交割仪式。中国企业次在海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中国文化在异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一个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竞争的稳固平台。

“钱已经砸下去了,退路是没有了,天创一定要在中国文化对外出口上闯出一条新路。”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总经理曹晓宁说,“我们获得的经验是要以投资者 的身份 走出去 。”几年来,天创公司尝试着成为“投资者”,分享演艺产业链上的高端价值 2009年向银行贷款100万美元,将天创国际演艺公司独立投资制作并经营的大型演艺剧目《功夫传奇》成功带入英国伦敦大剧院,连续上演27场,平均每场收入4.8万美金,创造了中国出口商业演出平均单场演出费收入纪录。此后,又通过六次谈判,投资650万美元收购了白宫剧场。2010年10月20日,又与奥地利维也纳控股集团、维也纳城市大厅管理公司签署成立“维也纳 北京天创公司”。以“投资者”的身份正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由“打工者”变为“老板”,由海外“游击战”变为开辟海外的“根据地”。中国的演出剧目“走出去”有了固定据点,在国际演出市场上有了更多自主权,逐步实现“立得住、演得久、传得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长期以来,中国演艺产品在进入国际演艺市场时,只投剧目不投渠道,差旅费、剧场租金、剧目广告宣传都由外国演出商来投,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而事实上,商业性演出是一种风险投资,遵循“谁投资、谁获益”的游戏规则,要多获利润,是要多投资。一批有实力、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己品牌的演艺企业应成为“走出去”的主体,从“文化交流”的理念发展到“占有国际演出市场份额”的市场理念,赚一些“真金白银”回来。

林芸,英国伦敦某政府机构法律顾问,上世纪90年代从杭州到英国定居。2009年下半年的某,她忽然从自家的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频道,这个频道里介绍的全部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当她兴奋地将这个消息通过越洋电话告诉定居巴黎的中学同桌任亚平时,小任正津津有味地对着同一个频道教她的法国籍丈夫学习汉语呢。这家以“打造海外传播渠道,输出中国文化”为理念的电视台正是在英国天空广播公司(SKY)卫星电视平台上排名SKY-195的普罗派乐卫视。在这个平台上,BBC-1是SKY-101,CCTV-9是SKY-510。

位于北京朝阳区京通快速路会村出口的西京集团,在2009年7月,全额收购了2006年开播的本名为PBS的英国本土电视台,继而改名为普罗派乐卫视。“在保留原有栏目特色基础上,植入更多中国元素。”董事长叶茂西说,“加入中国元素,是普罗派乐的突破口,国际上关注中国,是想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这是需求和市场。”叶茂西的宗旨是:通过投资,用企业运作的方式,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将英、美等发达的文化理念,引进到中国。

对于“文化走出去”来说,不仅仅是要走出国门,由于文化本身意识形态与产业的双重属性,还要考虑到站好位置这是“走进去”和“走上去”。“走出去”是走进国际市场;“走进去”是进入主流市场;而“走上去”是成为当地的主流品牌。探索用产业、商业的形式推动文化“走出去”,通过参股、收购、合资乃至上市的方式在海外融资,以资本运营带动产品出口,实现与国际对接,实现高附加值贸易努力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北京启示

在调查中,不止一个受访者表达了这样的感受,当天创的《功夫传奇》在美国接受掌声时,观众不只是在为天创的作品喝彩,他们喊的是“中国功夫”;当完美世界的“三国”游戏拥有了日本“粉丝”时,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千里之外的一家北京企业,而是游戏里的英雄故事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所代表的从来不只是一个活动、一件作品、一家企业;北京文化“走出去”代表的也不只是北京,背后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走在前列的北京市,为其他省市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启示:

统筹规划,引导扶植

北京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对推进“文化走出去”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出台了政策支持体系,对“走出去”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设计实施线路图,下好“走出去”一盘棋。像北京珍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图书出口、版权代理业务,“走出去”了20多年的企业,虽然珍本面向的是国外大学图书馆和“汉学家”的小众市场,但坚持了20年,北京市给予其100万元的奖励。

国际语言,世界标准

文化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是追求“走出去”的经济数字攀升,更不是追求“走出去”的政绩工程;不是某些文化演出走进金色大厅自娱自乐,不是某些文化产品摆进外国商场而无人问津。而是文化产品真正被外国消费者购买,文化交流真正被外国民众接受,承载的中国文化被异域群众所理解。这需要文化“走出去”的推动者与实践者,尊重并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并理解文化习惯、尊重并发现心理需求;生产外国人乐于消费的文化产品,开展外国人乐于参与的文化交流,真正使中国文化“走进人心”。

树立品牌,建立渠道

中国软实力与目前所处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不相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需先树立自己的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建立渠道,才能提升我们的国际形象,表达中国声音,影响国际话语;“树立品牌,建立渠道”才能帮助我们的民族文化站起来。

“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发力

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国际舆论,中国城市的形象也需要更加有效、系统、多元的国际传播。文化贸易也是一种国际传播,文化交流也是一种公共外交。文化,润物细无声,文化“走出去”,是为了让消费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的外国民众把目光投向中国、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并能逐步地接触中国,甚至走进中国、喜爱中国。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句“北京欢迎你”,把世界朋友“引进来”,让世界目光“看过来”。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文化扩张,中国文化复兴也不是文化威胁。中国文化历来尊重文化差异、文化平等、文化多样性。北京的文化也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传承、展示和融合。北京通过文化“走出去”,将成为“世界的北京、包容的北京、和谐的北京”。

上一页:Loft文化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
下一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创意经理人
> “老城厢”厚植乡土人… > 给文创工作者更多机会… > 文化产业存三类共性问… > 范周:文化产业发展归… > 文创品牌难赚钱?窥探…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