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专家视角
 
王国平:海派电影需要本土导演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4-17 17:39:03  点击:2307

 

       王国平,中国MV创始人,曾连续四届荣获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代表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曾轰动荧屏,已成为中国特色MV的标志作品。王国平曾被中国视协评为首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优青年艺术家”,被人民日报《环球人物》评为“60年新生活人·巨变时代探新者”。

  多年来,王国平一直致力于海派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其早年执导的电视剧《风情石库门》早将弄堂游戏和路边童谣“小巴辣子开会啦”拍成影像,影响深远,多次荣获中外大奖。近年来,执导上海旅游片、上海形象片、世博宣传片、世博MV、杭州休博会宣传片、无锡市歌《太湖美》、上海新八景MV、《红旗颂》、《诗韵松江》等屡获国内外大奖,尤其是反映创意园区的电视电影《上海色彩》,勇夺上海电视节索尼高清杯城市宣传片金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百家奖”一等奖,该作品更被誉为“海派文化的先锋之作”。为表彰王国平对电视语言创新所作的贡献,瑞士第35届金玫瑰电视节曾破例为王国平举办国际专题研讨会。

  上海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半边天”,当前海派电影的现状和导演人才储备情况却不容乐观。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被称为“中国MV(音乐录影带)人”的海派导演王国平,上海电影创作与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土导演匮乏

  影响上海电影创作

  新报记者:在观众心目中,似乎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导演和新生代导演中,已无上海人的踪影?您是海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和艺术电视的领军者,对这一现状您怎么看?

  王国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是人才问题,此次中央专门提到了文艺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的人才会有的创意,会有成功的作品。中国目前不缺资金,不缺市场,缺人才,上海影视剧导演人才更是到了青黄不接几乎断层的严重程度。正因如此,才会产生上海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大片由外地导演和外地演员掌控的现象,如《长恨歌》、《上海,上海》等作品因缺乏上海味道而备遭受上海人诟病,这与曾经是中国电影发祥地和中国电视剧重镇的上海地位已完全不符。

  上海民营影视公司与北京相比不强大、不活跃,上海更缺乏一批有魄力、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影视剧,还缺乏挖掘和培养本土导演的意识和责任。由于上海本土导演的匮乏,终导致上海电影人才的流失。

  上海电影的概念即是反映上海题材、表现上海故事并由上海本土团队制造的电影,而绝非是上海投资,不少在国内外获奖的电影佳作虽有上海投资,但却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上海创造和上海制造。

  上海题材的电影其实源于海派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文化中丰富、宝贵的影像遗产无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经典的老电影、如《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其中浓浓的上海气息和味道是无与伦比和回味无穷的。试想,如果这些佳作不是上海本土导演郑君里等人执导,而是由北派导演崔嵬、谢铁骊操刀,能有上海味道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许多经典电影是海派电影的根脉,而海派电视剧的代表作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十六岁的花季》、《围城》、《孽债》、《婆婆媳妇和小姑》等等,前一阵的上海题材影视剧与当时相比,里面的上海味道不那么地道了。究其原因,这些片子的主创团队均非出自上海本土,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这部片子讲的故事不错,但片中石库门的天井太大,搞得像北京四合院一样,是缺少一种海派文化的味道。

  以“三结合”方式

  推动海派电影重新崛起

  新报记者: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需要有一批原创的上海制造的影视剧大作、力作来支撑,更需要一批上海本土导演的不懈努力,请问上海导演群如何才能突出重围,重新崛起,再创辉煌?

  王国平:首先,希望上海的影视机构要抛弃舍近求远,崇大求外的急功近利投机思想。对本土导演熟视无睹,不管什么题材,不论什么样式,只要请到导演挂帅,不管他合适不合适、擅长不擅长,先拍了再说。如周兵虽是中国纪录片导,《故宫》等力作震撼荧屏,令人赞不绝口,执导《外滩》也的确大气凝重,非常成功,但情景再现时找来扮演周璇的演员,却是浓眉大眼、外向奔放的北方风格,丝毫不见秀丽妩媚、精致优雅的江南气质;另外,有些导演,虽名扬国际电影节,为国争光,但其电影语汇与海派电影也是格格不入的,他们的气息与海派电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海派影视剧的再创辉煌唯有靠上海本土导演群的崛起才能实现。

  新报记者:那应该以何种途径、何种方法才能实现海派导演群的重新崛起?

  王国平:我认为要用“三结合”的方法创意与资本的结合、导演与机构的结合、明星与市场的结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意为先,资本为王,再好的创意如没有大的投资作支撑,永远只是纸上谈兵。而再大的导演如没有强大的机构作后盾,孤军奋战的英雄即使天下,难免也会像关公一样被人取了首级,如冯小刚背靠华谊兄弟,张艺谋有张伟平撑腰等。而明星的市场号召力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明星吆喝便没有票房,而大明星更是票房和收视率的保障。上海从来是明星的摇篮,如今,上海出生的当红明星风光无限,如冯绍峰、陆毅、何琳、黄圣依、黄奕等,而老明星潘虹、奚美娟、陈冲、张瑜、王诗槐等依旧活跃在荧屏上,如何整合上海明星资源,产生集聚效应,引爆市场热点,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上海的资本实力虽然非常雄厚,但却缺乏有魄力有活力的民营资本一掷千金;上海的影视机构虽然历史悠久,实力强大,但却鲜有本土大导演领衔。总而言之,唤醒上海本土导演的觉悟和雄起是当务之急,发现和凝聚上海本土导演并形成群体力量更是重中之重!

  MV是培养

  影视导演的重要方式

  新报记者:在您看来,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王国平:我认为当今有价值值得追求的是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及高度融合的影视作品,而纯粹的实验电影、纪实电影或伪文艺电影,因影像粗糙,画面随意,与海派文化追求的“唯美,优美,完美”电影风格完全相悖。另外,低级庸俗、搞怪雷人的喜剧电影虽票房火爆,也与海派电影追求的美学意境背道而驰。以前谢晋的许多经典作品《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张艺谋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等,以及奥斯卡的历届获奖电影,即是商业性和艺术性合二为一的电影,这是电影金字塔的顶端,它既获观众认可,又获专家好评。而有些片子虽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观众并不喜爱,同样,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和陈凯歌的《无极》等虽也有较高票房,但却遭非议。所以,如今国际获奖的电影只说明该片有个性、有特点;同样,票房火爆的电影也只说明该片有很强的大众性和娱乐性而已,只有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的的电影才能长久不衰,成为永恒经典。

  新报记者:过去有很多电影导演都是从MV导演转行,这是为什么?现在这种现象为什么变少了?MV和电影有什么共同之处?

  王国平:拍MV与拍影视剧是一回事,MV有“小电影”之称,不少影视剧导演也是拍MV起家的,如第六代导演张元早年因拍摄崔健摇滚MV《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在美国获奖而一炮走红,《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导演张一白以前更是MV圈的一线导演,其MV代表作包括田震的《好大一棵树》、《执着》,毛阿敏的《同一首歌》,均曾获金奖。鲜为人知的则是张国立,早年北漂时,也曾在MV圈打拼,其MV代表作有董文华的《长城长》、解晓东的《咱今儿真高兴》等,为经典的则是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海外导演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主席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是拍MV出道的。拍MV是一种历练,一种积累,因为MV出身的导演更注重影像造型和视觉美感,这是MV导演转行拍影视剧的天然优势。有报道称岩井俊二已加盟尚世影业,成立纯爱电影工作室,说明上海已真正拥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胸襟,它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艺术家亮相的舞台,如同上影成立贾樟柯工作室一样,都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同时,也反而更说明了上海本土影视导演的严重匮乏,令人揪心。

  上海要建立

  本土导演人才梯队

  新报记者:很多的青年导演都在试图还原自己的上海记忆,例如黄凯的《上海公园》、舒浩伦的《乡愁》,您觉得“80后”甚至“90后”的新导演能否扛起“上海电影崛起”的大旗?

  王国平:其实,任何一个导演和导演群的成功及崛起都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主观和客观原因的结合,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如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通过作品在国际获奖,闯出了一条“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成功路径,于是多少人削尖脑袋,前赴后继纷纷效仿投国际电影节评委所好,锲而不舍地参赛拍片。这些导演以参赛获奖为目标而拼命拍片,使电影创作的原则和动机已发生了根本质变,一切为了获奖而获奖,许多电影人因此误入怪圈。

  我认为,上海青年导演追求成功,要坚决杜绝这类恶习和歪风邪气及投机心态。参赛可以,重在参与,获奖则锦上添花,但不必为了获奖而投其所好,牺牲创作原则,背离电影初衷。因为电影本质上毕竟是大众艺术,它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必然要在电影院里放映并获得多数观众的认可,这是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背离了这个起码的准则,则是对电影的亵渎。电影诞生至今,还未曾有过一部成功的电影却只有两三个人喜欢的纪录,电影不同于绘画艺术,更不同于前卫艺术,谢晋导演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滕华涛的《失恋三十三天》给予我们许多震撼和启发。上海青年导演的追求应着眼于市场,着眼于观众,源于生活、源于真实,而不要老是盯着国际电影节,幻想有“黄袍加身”。获奖固然可贺,但有时获奖并不能证明你是的全才导演,获奖片也并非是完美无暇的经典。我相信海派文化的艺术力量,我更相信海派电影能再创辉煌,海派导演会重新崛起。上海导演群的重新崛起,也不仅仅是青年导演的崛起,而是整体几代导演的崛起,张建亚、江海洋、彭小莲等老当益壮,中年导演胡雪桦、郑大圣、李欣、李虹、傅东育、梁山、夏晓云、吴天戈等可作中流砥柱,“80、90后”新生代导演黄凯、舒浩伦等可冲锋陷阵,包括我在内的MV导演也会考虑转型贡献一部分力量……如此,上海导演群才能产生集束效应和整合力量,才能重整旗鼓,撑起中国影视剧的半壁江山。

上一页:张元民:摄影需要深厚文化根基
下一页:邵占维:文化如何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