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苏绣意外惊艳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4-24 12:47:56  点击:1896

文/藏家 蓝予

近年来绣片价值的疯涨,让收藏人更关注绣娘,“绣娘用线跟画家运笔差不多,线不断,能蕴相济,意相连。这也是看绣品值不值得收藏的秘诀之一。”

窃以为,玩收藏必须得具备“贼”的一个潜质,俗话称其为“贼不走空”。我打从进入周阿姨的绣坊,那些个让我瞠目结舌的绣品,奖杯、证书,外加我跟小丁十几年的交情,心里早盘算好,决不能白来一趟。但是聊着聊着,周阿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猛然打消掉了我伸手的念头。

“跟绣品一样,每个看着光鲜的表面,背后都是千疮百孔。”

缘分不到

说什么都是白搭

人若染上了收藏癖,不由自主地会相信冥冥中的“缘”。因此我格外推崇:“缘分不到,说什么都是白搭”的道理。然而具体到我从老早之前听说“绣功”,到近刚刚认识什么是“绣”的整个过程,实话实说简直属于绕着所谓的“缘”在走。

小丁妈妈主攻苏绣,这我一早知道的,同时我还知道苏绣发源地在江苏,尤其以太湖畔的苏州为绣艺集大成的所在。早些年闲极无聊的时候,我甚至曾经在脑海里为“苏绣”勾绘过一幅旖旎的图景:月落乌啼,江枫渔火,落入深闺人不识的江南女子,正在烛光摇曳中,泛一抹羞涩浅笑,绣着嫁妆……为此,我对苏绣的印象是非常浪漫的。

后来,我家里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副主题为“猫”的双面绣。尺方的架子上,套着圆形的绣芯,绣的是猫正在扑一只蝴蝶,猫为灰色,绣芯可以翻转,翻过来猫变成了黄色,扑着同样一只蝴蝶。可这双面绣是谁送的,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等我在好多人家和工艺品商店,看到一模一样的物件之后,我打消了究其来源的念头,爱谁送的谁送的吧!苏绣给我的第二印象,有点俗了。

我对苏绣的第三印象,来自苏州山塘街的一家绣品店。记得店老板是个相当清秀的中年男子,一口吴侬软语风格的普通话,向我不厌其烦地介绍他家的绣品。仅我个人感官而言,这家苏绣电脑绣的要比手工绣的灵动精美许多,而纯手工绣的又比电脑绣的贵了不止一星半点。于是第三印象随即形成定论:苏绣以及各种绣没啥值得玩味的。

这种绣艺叫乱针绣

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出现的工艺

定论是如此的深刻,以致我不得不承认,与其说是跟“苏绣”的缘分不够,不如说我基本上是在潜意识里回避小丁妈妈的“绣”。缘由很明显,苏州本地尚且如此,更何况身为北京土著的小丁妈妈呢?外加小丁妈妈并不那么喜欢闲聊!即便坐在一个饭桌上。

那是春节后,尚未出正月的家宴。饭桌上我倒是跟小丁爸爸、小丁上到朱元璋、皇太极,下到老北京的撂跤、鸽子聊得相当投机。唯独小丁妈妈却一直在摆弄手机。正当我起身准备敬小丁爸爸第三杯酒的时候,余光不经意扫到小丁妈妈的手机,显示屏上赫然是一只狼头的照片。

大概是察觉到我的惊愕,小丁妈妈打破沉默:“哦,这是我正在绣的,正好你也帮忙看看。”慌忙中,我连称岂敢接过手机。

饶是我瞪着眼睛仔细观看,我仍然觉得手机显示屏上的是一只狼头的照片,小丁妈妈在一旁解释:“这个狼头我已经绣了九个月了。基本上绣完了,有几个细节还得推敲推敲。”带着怀疑,我把照片放大到,总算看清楚了,狼头确实是绣的,一定是我太孤陋寡闻了,能把狼头绣的跟照片一样,这辈子次见!

见我兴致盎然,小丁妈妈开始向我讲解:原来这种绣艺叫做乱针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出现的工艺,这种绣艺的特色之一是写实,讲究针法活泼、线条流畅……尤其表现人物的油画、照片、素描适合这种绣法。

我只得搜肠刮肚回忆自己缺斤短两的苏绣知识,以便请教的过程中,显得我对苏绣还是略知一二的:“阿姨,听说正宗的苏绣中国四大名绣里功夫细,据说高明的绣工能把一股丝线劈成二十根绣东西。您这作品是这样的吧?”

绣线比真正的毛发还细

一根丝线可以劈成六十四根

小丁妈妈闻听我的提问,摇了摇头。接下来的讲解,不但印证了我的苏绣知识确实缺斤短两,而且已经足够贻笑大方了。

以狼头为例,乱针绣耗工夫的是绣动物、人物的毛发和眼睛。眼睛要绣出玻璃质感,而毛发要绣得真实,绣线一定要比真正的毛发还细,常规的一根丝线可以劈成六十四根,线细到这种程度,绣制东西的时候,旁边的人往往只看得到针,根本看不见线……

一旁的小丁终于耐不住我的没完没了的刨根问底:“你赶明儿去我妈绣坊看看,比现在干聊着强。”

我不禁诧异:“阿姨还有绣坊?”

小丁:“你没发现我家里面一副出彩的作品都没有,东西都在绣坊呢。”

关于收藏,绝大多数的无心插柳,远胜于有心栽花。无心插柳来自意外,结果才足够震撼。至于我的无心插柳说起来,除了意外、震撼,多少还有那么一点惭愧。我突然发现和小丁称兄道弟十来年,才知道他妈姓周,叫周桂云。而当我在周阿姨的绣坊叨扰了大半天之后,又发现,比起收获而言,那一点小惭愧不过是扭捏作态小动作了。

因为一进绣坊,我被一幅临摹波提切利的《春》,完全震慑住了。周阿姨告诉我这幅《春》她一个人整整绣了三年。我不禁追问:“难道一件作品必须一个人绣?”

周阿姨回答:“不单单得一个人绣,而且中间还不能断了,必须得从头到尾一气儿绣完。”

我小时候画过一阵工笔画,一张尺幅的花鸟抹嗤一个星期人已经烦的心焦气躁。花掉三年从早到晚只跟一幅作品较劲,这样的耐力,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

然而在周阿姨看来,耐力不过是一个对绣娘基本的要求。下一个层级的难度是,从初学绣艺到勉强能出作品,起码要专心致志地学习练习三年以上。而且跟大多数中国传统一样,学习苏绣的人必须心灵手巧,否则顶多做个业余爱好者。但学苏绣的人又不能太聪明,太聪明的人往往心浮气躁,容易半途而废……

此时的周阿姨健谈得简直跟平时判若两人,从苏绣的起源,到特色,从针法说到自己总结的见地。仿佛苏绣是她的世界,或说她的世界是苏绣。这个世界又是浩无边际,大到叫我插不上嘴。

也不知道周阿姨讲了多久,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当口,故意讨人欢心地问了一句:“绣了这么多年,您认为难的是什么?”这是我到绣坊之前已经准备好的话题,我甚至猜到答案无外乎,绣东西伤眼睛、伤颈椎、或者一件作品完成后的寂寞等等。

不料周阿姨却是这么回答的:“做一名称职的绣娘,不能做家务,是难的,因为做家务伤手,绣娘的手连一点肉刺也不能有,肉刺软吧,那也能把绣线刮折了,这对于绣东西来说是致命的。我绣了四十多年,家里的活真没怎么干过,多亏你丁叔了……”

说到这儿周阿姨话锋一转:“绣娘用线跟画家运笔差不多,线不断,能蕴相济,意相连。这也是看绣品值不值得收藏的秘诀之一。”

窃以为,玩收藏必须得具备“贼”的一个潜质,俗话称其为“贼不走空”。我打从进入周阿姨的绣坊,那些个让我瞠目结舌的绣品,奖杯、证书,外加我跟小丁十几年的交情,心里早盘算好,决不能白来一趟。但是聊着聊着,周阿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猛然让我打消了伸手的念头。

“跟绣品一样,每个看着光鲜的表面儿,背后都是千疮百孔。”

这让我不由得算了一笔账,按平均一年绣成一件作品的速度,一名绣娘的职业生涯,多不过五、六十件绣品。那么一幅作品的价值,除了钱,收藏它的人又该拿出多少的虔敬与之匹配呢?

或许是我想多了,但是我已经决定,还是稍微慎之又慎等把账算明白了、要么真正参透了:“为什么光鲜的背面都会是千疮百孔的道理”之后,再好好地收上一件。

再说这同样也是一种收藏,或者收藏应该具备的一种心态吧。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上一页:镇湖青年热议“互联网+苏绣、黄桃”发展新机遇
下一页:绣花针下的多彩人生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