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刺绣绝艺“再现”古代名画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12-17 14:22:25  点击:2359

 

  近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山大学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精品展”,在12月7日拉开帷幕。这场展览被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绣种多、涉及地域广、刺绣艺术水平的刺绣作品展,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大型盛典。本次展览展出的150余件刺绣作品涉及28个地域的刺绣品类。除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外,苗、羌、满、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绣种悉数登场,堪称众多绣种全的一次集中展示。难能可贵的是,苏绣大师张玉英的团队历时10年时间,一针一线,将中国古代名画长卷绣成作品,这些典藏于博物馆的珍品成为经典绣品,犹如重获新生。

  绝艺绣品让古画“再生”

  现场,有6幅苏绣长卷堪称“绝品”。它们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领衔的近百人刺绣团队历时10年制作而成,包括再现乾隆盛世的《姑苏繁华图》、表达北宋清明时期市井繁荣景象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古代长卷《永乐宫壁画》、《富春山居图》、《百鸟图》和《百骏图》。每一件市场估价都在千万元以上,耗费张玉英大师及近百人团队10年光阴,一件不肯出售。

  为何用刺绣的方式“复制”古画?专家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二次创作”,追求“更胜书画”的风韵和独特的艺术深度。因此,完成每幅长卷,都需要耗费巨大精力。

  以《姑苏繁华图》为例,整幅作品长2.8米,由10个绣娘6年完成,主要表现乾隆6次下江南的盛世图。这幅刺绣作品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集合了苏绣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大师一生60年绣龄的几乎所有针法,是她带领徒弟用的10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这幅长卷堪称“苏绣的活化石”,其浓缩的苏绣精湛的技艺,供后来的绣娘、研究者作为针法的研究范本,甚至同一棵树也用了十多种针法。

  张玉英团队的作品甚至还对传统壁画进行了修复。《永乐宫壁画》是元明之交的道教壁画,画中的神仙俗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鸿篇巨制。可惜由于遍历风霜,壁画多处剥落而变为残卷。文物本身无法进行修复,然而刺绣作品却可以弥补这一遗憾。张玉英带领十位苏绣弟子,深入地揣摩手稿,解读原作创作理念,历时五年半之久,完整精准地对壁画进行了复原式的绣制,而且纹理上处理得细腻动人。张玉英还为分隔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实现了“合璧”。

  十年心血创造刺绣绝品

  有人会问,是什么支撑张玉英大师和她的徒弟们坚持了十年?在她们背后,热衷于刺绣的民间人士陈建华投入了大量财力和心血,她甚至为支持这个团队,变卖了自己的房产。

  十年前,出于对传统刺绣艺术的钟爱,陈建华一口气访遍了十余个绣种的发源地和工艺大师。经过调研后,她地取材,万里挑一高薪招募了60多位技艺精湛的绣娘。“过去,刺绣艺术都是绣娘在家里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很难在品质上有所突破。”为此,陈建华聘请了饮誉中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担任专职总顾问,还从广州美院找来设计系教授,统一指导。

  “从选稿、定稿、勾稿到艺术指导、针法融入,我们都会与专家和大师们进行深入探讨。”在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博专家的严格指导下,陈建华精心选定中国历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古代长卷名作为主要题材,不计成本和工时去创作她心目中的刺绣“绝品”。她认为,这些鸿篇巨制可以为苏绣的色线运用和针法研究留下更多经典案例,而这些苏绣长卷不少都是知名绣娘的封针绝笔之作,因而弥足珍贵。

  陈建华承认,刺绣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除了商业化带来的粗制滥造外,更严峻的是传承后继乏人。“绣娘们夏天手里不能有汗,冬天指头不能僵硬,日复一日地工作,甚至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心静如水,才能作品的质量。”陈建华说:“刺绣真的是一门很心酸的技术。如果不是爱到,是没人愿意做的。”

  面对这些苏绣长卷,陈建华也不无遗憾地说,再过几年,这么精致的作品可能再也看不见了。“连张玉英这样的技艺大师,也未能培养出达到同等高度的得意门生,她的子女也不愿从事这一职业,她的一些针法很可能成为"绝学"。”

  赴广东培养瑶族“绣娘”

  为了为传统刺绣物色人才,并为传统绣种开拓市场,陈建华带着苏绣的绣娘到了广东连南。“家家有绣娘,户户出绣品”的连南是广东的养蚕重镇,然而瑶绣因样式无法跟上时代潮流,很难开发市场,这一局面也影响到当地人的生计问题。对此,陈建华与地方政府结合,尝试引进苏绣的培养模式培养“新绣娘”,促进瑶绣发展,并带动了当地的业。

  经过两年的培训,瑶族同胞已能开始实现一些技术突破,也有越来越多的绣娘走出大山,从广绣和苏绣身上汲取的经验。“瑶绣如果能与生活相结合,回归到生活用品,将真正拯救这一濒危的民间手艺。”陈建华说。

  来源:南方日报

上一页:一首唐诗“幻化”成一幅刺绣佳作
下一页:中国手工苏绣 学者多成者少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