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丝绣转型潮头立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8-10 14:11:08  点击:2550

双面绣《虎头》气势夺人。

作者:李湘树

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湖南湘绣,有着悠久传统,目前备受追捧。其标志性事件刚刚发生于两岸,一是湖南沙坪天利湘绣总厂绣制的《富春山居合璧图》被博物馆收藏,一是由长沙宛真绣坊绣制的另一幅《富春山居合璧图》,不久前由台湾凤甲美术馆在台北展出。

其实,传统产业步入现代,与现代社会对接,比传承保护更重要的,恰恰是创新与发展。中国刺绣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正面临诸如人才培养模式、精品文化方向追求、绘画设计名流介入方式等诸多转型问题。

湘绣从技艺到文化的转型

2006年起,以湘绣培训专业发展起来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是全国刺绣艺术学院,它以学院全方位介入传统制绣产业发展模式,回答了刺绣传统产业如何转型的问题。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身传到面授、从技艺到文化的转型,学院学养眼光对精品文化方向追求的介入等,都给湘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这一点可以清楚地从他们新近创作的一批作品中体现出来。

追求经典,新手老到

新手担纲而又针线经典,是的特色,他们创作的若干作品放在刺绣史角度衡量,可以进入经典之列。以快速度缩短新手与经典之间的距离,正是湘绣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特色和成果。

《狼头》,绣稿原作为美国画家,绣稿以超级写实手法,纤毫毕现刻画了素描色调的灰狼头。多变质感的毛路,使湘绣毛针的发挥极为淋漓尽致。这里,刺绣者综合运用了毛针、鬅毛针、游针,甚至创造性运用了绣孔雀的刀毛针,把狼头毛路质感的疏密、长短、虚实、软硬、卷曲、平直,一一表现出来,一针针,一线线,一根根,妥帖入肉,可堪抚摸,可堪扯拔。这也是针线经典的鬅毛针绣代表作。尽管《狼头》的刺绣者只是毕业于一年前的学生,但是在这幅作品中,绣稿的设计巧思和刺绣工艺绝技的效果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

此外,以刺绣针线来表现的刘顺湘作品《六骏图》、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精当描写的《布达拉阳光》、色丝针线处理精当的胡明勋作品,都堪称经典。

追求意蕴,绣画契合

清代刺绣艺术家丁佩,曾给刺绣艺术下过一个经典定义,称刺绣是“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的“闺阁中的翰墨”。刺绣一如绘画,技法本身的创造,有着尽头限制,但技法使用的创意可以无穷。

何汶决《游泳》具有当代艺术宽泛的意蕴指向。本幅作品虽表现的是水中人物,但给人感觉分明是舞台上的京剧人物在唱念做打,其飘逸如水,其舞动如风。这里的朦胧和飘洒,都给刺绣表现提供了极好空间。平掺针的色级转换,可以很朦胧,针痕线迹突显其上的飘洒,可以更飞逸。画作中在深色背景上飘洒的色调线段,被刺绣者直接以丝线针痕表现出来。飘洒的色线,是飘洒的针线,妙极了。丝飞线舞,风水满台,意象优美,意蕴鲜新。绣、画的浑然融合正好优势互补,阴阳化合,天衣无缝。

段江华的《广场系列》,试图以个性表现,勾摄天安门广场之魂。本幅作品显然在“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诗意上升华。笔触厚重“浓得化不开”的旗海,更使厚重石痕斑驳的纪念碑,与水墨般晕染山雨欲来的云天,构成矛盾冲突的对比。刺绣者突出了这种意蕴指向。平针掺针细密如水的云天,施针粗豪如固体的旗海和更具质感的石碑,都强化了绘画效果。在纪念碑的处理上,刺绣者打破横掺针上不能直接施以直掺针旧例,大胆用直掺针码出边缘面的高光,其强力,其故意外加的反差,正与原作意蕴吻合。这里的施针布线,都大踏步地突破传统刺绣“平、齐、细、密”的既定追求,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些,某种程度上都突破了传统刺绣的衡量审美标准,突破了一向追求平齐细密和清晰的刺绣文化程式和心理定势。意蕴的把握和创造,有赖文化眼光和素质的积淀,刺绣者在这方面显示的自如成熟自信,正是学院培养模式的优势呈现。

追求肌理,工艺纯粹

说到底,绘画的形式美感,正在于对肌理的表现与追求,刺绣作为一种工艺、肌理追求应更趋强烈,有更适合发挥的天地空间。这一点,恰恰被传统刺绣忽视了。

对刺绣针线肌理美的自觉表现追求,构成湘绣学院作品的另一特色。

《静物小品系列一》作品为新工笔画,现代感除装饰性处理外,还描绘表现了瓷、木 、陶、纸不同的工艺肌理纹感。作品主要以湘绣传统平针、掺针刺绣,同时结合粗交叉针,打籽针等装饰针法,将画画描绘表现的冰裂瓷纹的细腻,柜凳木纹的粗重,腊梅枝杆的苍驳,花蕊的颗料凹凸,和绒装书匣的绒茸,都表现了出来。那种纹理肌脉的自觉追求,趋于。

于是,更多直接的肌理表现的绘画作品投入了刺绣。从麻绣古希腊罗马陶画到古印度铜线刻,东方中古人粗豪朴实的线,爬进了同样古朴素简的绣麻布片,其厚实,其凝滞,仿佛带来了时间留驻的痕迹。对于刺绣来说,适合表现的股理是线本身的肌理,于是线肌理绘画作品进入绣稿,交给针线驾轻熟去驰骋。西方《Groerieveld linda》的纺织品线描和中国高荣生的线描风景,都进入了刺绣。作品上,只有线的担结、缠绵、交错、纵横、重叠、翻滚、穿流、纷飞、粗粗细细、疏疏密密,其间或有形体,或无形象。于是,刺绣作品也是由一堆线的纵横穿插构成,一幅刺绣作品,次直接还原了线本身的肌理。高荣生的《松树》,水笔勾勒的线条,纯粹是由飞针走线构筑疏密,构筑形体,构筑形象。对于刺绣艺人来说,刺绣这样的作品,当然需要若干技法,如平针,如接针,一些松针线条,干脆一针一线即为一根松针,你会看到,绣稿由线表现的线条的刚韧柔绵,飘逸滞凝,厚重空灵。同样也被刺绣针线表现得一如那枝纵横自如的画笔。你觉得这是丝线爬梳的画。这是一种原始的肌理美,画笔线条和丝线线条在这里合二为一殊途同归。两种艺术形式在这里高度融合为一种统一艺术。这是艺术思维的臻妙成功。它大幅度突显了刺绣工艺的纯粹之美。这是点石成金的设计巧思。取舍眼光正源于学院视野的宽阔。

湘绣刺绣三次转型的意义

中国刺绣素以高超的技艺水平使世界惊羡,它的成熟技艺体系于世界各国其他刺绣,这已构成独特的文化现象。造中国刺绣成熟境界,历史上至少经历了二次重大转型。

次发生于明代。由唐宋闺阁绣发展形成的绣画文化,到明代顾名世世妇女尤其是韩希孟时代达到顶峰,产生了令后世仰望的明代顾绣。顾绣使刺绣与传统文人士大夫书画文化高度融合,达到“二美并臻”境界。刺绣由民间文化发展而来,是家庭妇女自产自用的副业,其成熟阶段也与上流社会的贵族与宫廷结合,但仍以日用品为主。中国刺绣与宫廷官场文化高度合流,甚至产生以衮服典章为标志的封建社会体制象征,并与这一社会相始终。从使用形态说,它仍以生产精致日用品为己任,从皇袍到官服莫不如此。这里也有成熟的审美思维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如湖北江陵的战国楚绣品和长沙的马王堆汉绣品,图案造型的审美思维堪称。纵观世界各国刺绣,如英国、俄罗斯刺绣,包括王室宫廷刺绣,大都仍然停留于或相当于这一阶段。顾绣在这里完成了一个重大转型,它使家庭宫廷日用品转向了纯欣赏性的绣画文化。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刺绣者本人的文化修养与书画主流文化的契合。二是刺绣技艺的全面提升,这包括平针、掺针、接针和色线多色阶多色度转换的技术条件。韩希孟刺绣完全以绣制名人书画作品为己任,如故宫博物院藏有她刺绣的仿宋元名迹册页10余幅。韩本人擅书画,又与名画家董其昌等人过从甚密。时人评价其作品“劈丝配色,另有秘传”,“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亦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参见毛祥麟《对山书屋墨余录》)。从宋画绣到明顾绣的绣画刺绣者,大体都是这种情况。这次转型是由日常实用到文化欣赏的过渡,它提升了刺绣的技艺和文化水准层次,导致了中国刺绣的飞跃发展和后来中国四大名绣的产生。纵观世界,完成这样转型的极少。日本完成了,受唐宋闺阁绣影响的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汉风化”染织刺绣作品,书画化变化明显,如《孔雀图刺绣屏风》、《如来诸菩萨图绣帐》等可视作绣画欣赏作品。但后来的“和风化”追求的变化,又使日本刺绣设计走向简素化的日用范畴了(参见叶渭渠《日本工艺美术》上海三联书社2006年1月版)。因而这一次转型的革命意义,放到世界范围考察,更其清晰。

第二次转型发生在19世纪末,即沈寿创立仿真绣时期。沈寿是蜚声世界的刺绣艺术家。她自幼刺绣,深受传统绣画文化熏陶,20岁时出国考察,吸收西洋绘画的光影、透视入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刺绣的表现力,她刺绣的《耶稣像》、《女优信克像》,以高度的造型能力,细腻入微的针法,让世界称奇。沈寿的仿真绣,使中国传统绣画技艺与西洋绘画表现方法结合,使刺绣技艺的表现能力更上一层楼,使中国刺绣的肖像绣步入高度完美境界,开始了20世纪中国刺绣技艺的全面跃进。1949年以后四大名绣的齐头并进,乃至“超级绣品”双面全异绣的创立和发展,都是由沈寿开创的第二次技艺文化转型的延续。这次技艺文化转型,使中国刺绣独步世界,称雄天下。可以这样说,世界各国刺绣,几乎都没有走到中国刺绣二次转型所达到的层级。

现在回过来看,两次转型,也提供了一些思考。首先,两次转型促进和推动了刺绣技艺的革命性转变,但它的完成,主要是靠个人示范效用来实现的,从韩希孟到沈寿都如此。也是说,她们本人对刺绣技艺的创新与推广,是个人示范性扩散的,是与她们有着相同生活背景和素质修练的继起者、后起者,通过个别努力形成规模效用,来带动行业成长的。沈寿也曾想改变这种状况,她办过南通女工传习所传艺,但时间不长,人数有限。其次,这两次转型的革命性变革,促使1930年代尤其是1949年以后中国刺绣技艺的精品——绣画文化,发生井喷式发展,使四大名绣称雄于世并终把中国刺绣推进到双面全异绣的“超级绣品”阶段,但其精品文化的题材、表现范围仍然局囿在两次转型的题材表现范围内,即传统中国画主流体系以及传统西洋画主流体系范围以内。1949年以后刺绣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刺绣者个人不可能都像沈寿、韩希孟那样具有全面秉赋,作为变通和补充,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49年以后,几大绣种行业内都涌跃或置养着一批绘画人员,直接为行业绣稿复制创作服务。这是一批三四流画家,其中佼佼者,有望跻身二流画家之列。这一现象的出现,维系了精品文化为标志的刺绣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但显然它在绣画文化的整体眼光和绣画复制的名人效应上有所降低,只能回望和仰望本人是画家同时又与书画名家过从甚密的沈寿、韩希孟时代。此外,两次转型都未根本涉及绣工的培养模式转变问题。南通女工传习所采用了授课和工场模式,但试验与转变时间太短,没有终转型完成。

这些,都对第三次技艺文化转型提出了启示和新要求。

正是这几点,构成湘绣艺术学院的创立者和实践者,以第三次技艺文化转型的引领者身份登上历史舞台。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全面转变和跃进,彻底改变了数千年中国刺绣传承的以身传为主要方式的状况,引入了学校教育的面授和多层次素质教育,它在人才培养的速度和深度上,都具有传统模式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受培养者在技艺传习、文化眼光、技艺层次提升上,其效用是飞跃的,这一点,通过作品,看得更清楚。其次,它把学院的绘画人才,以至社会画家,直接引入绣稿设计。他们尝试采用的画家授权方式,对于一向漠视知识产权的工艺美术生产行业,无疑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传统刺绣与绘画文化的直接接轨。绘画人才的直接介入刺绣设计,还大大拓宽了刺绣设计的视野,这样,更适合刺绣技艺表现的绘画方式、作品成批量进入绣稿,从过去局囿的主流绘画文化,到主流、边缘全方位进入,也将提升和丰富刺绣表现力,有利于发挥刺绣特性,突显优势。,他们尝试采用的借助市场成功的画家影响力,推动绣品市场效应,无疑也是具有时代眼光的尝试,这一切,对于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次转型,或许意味一种刺绣新时代的来临,对于它的意义,我们不应低估。(作者系刺绣史研究学者、湖南商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页:姚建萍:应大力推动苏绣艺术品走上国际艺术舞台
下一页:织绣 一寸缂丝一寸金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