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文化资讯
 
“十四五”时期湖南应如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12-11 12:37:47  点击:1638

导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事关民生福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湖南是文化大省,“十四五”时期应如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湖南日报》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推进湖湘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双创”发展

陈立平

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传播格局,并映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历史久、底蕴深、文脉广的湖湘文化,在新时期要获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网络时代传播态势和特点的新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给文化“双创”发展提供的大好契机和有利条件,与时俱进、因势而为。

紧密依靠专业人才和网络社群,在重引领与厚基础的互动中拉升“双创”

人与文化互相塑造,共同走向丰富和充盈。湖湘文化由湖南先民所创,其“双创”发展也须紧密依靠湖南民众进行新时代的新“智造”。

依托专业研究人才,挖掘湖湘文化因子的时代意涵。如果说整个湖南文化呈现出“红色、绿色、古色”的斑斓色彩,那么湖湘文化堪称魅力“古色”。要使“古色”焕发新颜,应在广袤网络空间增强湖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整合梳理契合湖湘历史和现实逻辑的内容素材,进一步凝练出具有鲜明区分度的概念标识。为此,须更好集聚和发挥湖湘文化研究机构、研究团体和研究者个人力量,深入阐释湖湘文化的因子和积极元素,将其与当代的人、事、物等结合起来,以契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要求。

调动网络人群力量,推动湖湘文化的社会化生产和传播。网络时代打破了固有的知识和文化生产格局,以民间网络舆论、网络作者、视频生产者为代表的网络活跃人士熟悉网络沟通渠道,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段贴近网民心理。他们对湖湘文化的表达“新意迭出”“新声频发”,兼具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征,依赖其不断涌现的传播能量,可使湖湘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变得更加有效。

有效借助活动策划和项目组织,在深植入与广延展的交织中促进“双创”

推进湖湘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双创”发展,政府机构应做好“主导”和“主体”,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借助官方、民间的活动和项目,带动湖湘文化的网络转化和传播。

以有效开展具有官方背景的活动或项目为“推手”。在相关活动和项目建设中,积极策划、引导湖湘文化因素的植入及网络转化,使其具有湖湘文化独特的印象、标识和内容。活动可以是大型赛事、国际会议、贸易洽谈,也可主动承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亚洲文明对话活动等。项目方面则包括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和提质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活动或项目的运营单位应组织专业团队,对湖湘文化内容做出创意阐释、崭新“包装”,推动湖湘文化在网络中的具象化传播,由此将湖湘文化延展到线上线下经济、科技、娱乐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固化和加深湖湘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印象。

以灵活开展民间活动或项目为“抓手”。近年来,我省涌现出越来越多耕耘湖湘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文化义工”,比如被网友称为“湖湘闻”的胡百闻拍摄了大量推介湖南风俗、湖湘文化、湖湘人物的作品,被誉为“网络晒出的时代美画面”;彭银华则从2017年至2020年连续组织策划举办了以“青春”“家”“中秋”“创造”“抗疫”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大赛。为此,正在火热进行的“湖湘好网民2020年度新风大典评选”活动,声势和影响都较大。

大力锻造文创产业和文化精品,在强支柱与育品牌的结合中激活“双创”

发展文创产业是“强支柱”,打造精品力作是“育品牌”,两相结合、相互促进,是湖湘文化在网络空间实现“双创”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发展湖湘文创产业、打造湖湘特色文创产品“强筋壮骨”。近年来,湖南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国际新型影视创意中心、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大批项目陆续上马,为推进湖湘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双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湖湘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必定因此大为增强。

通过创造一大批具有湖湘文化标识的精品力作“刷新名片”。应深刻认识到网络传播只是一种手段,只有基于好产品、好作品、好的艺术形象,才能收获网络传播的好成效。因此,在网络空间传播湖湘文化,必须牢牢立足湖南省情这一现实土壤,注重通过可视化传播与轻量化展示,讲好湖湘文化的动人故事,不断提高“湖湘文化”这张名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显示度和辨识度,产生更大更广更深的影响。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工商大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与传播中心特约研究员)

坚持三个统一 坚定大学文化自信

李璀 曾欢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大学是重要力量,大学文化是重要内容,大学文化自信是重要支点。实践证明,世界大学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内在的“魂”,即一所大学与其所在紧密关联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点、时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办学标准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时强调,坚定“四个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它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大学发展自信的基础。大学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基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辐射、引领作用。我国大学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义文化,得益于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形成的经验和优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价值,是大学发展自信的基础。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大学,就是要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自信。

推进大学文化自信建设,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阶段,其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多样高等教育的渴求、民族复兴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渴求与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已经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从“大起来”变为“强起来”。为此,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大学和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高校应提升文化自信,积极迈入追求自主、追求领跑、追求质量的新时代。

推进大学文化自信建设,是加快我国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习吸收欧美、日本等大学办学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现代大学,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时至,有些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发展路径时,仍简单照搬国外评价体系,盲目攀比ESI排名,学科发展上“重理轻文”、资源配置上投机倾斜,研究围着西方期刊跑、无暇顾及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应榜办学”降低了高校对特色、教学、本土化的重视,也使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被淡化。事实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奇迹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阐释,中国的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原始创新去支撑。如果大学缺失文化自信,建设世界高校就无从谈起;如果大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就会在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偏差。

坚定大学文化自信,应健全评价体系,坚持放眼世界与彰显中国特色相统一。当前,我国高校“双”建设已进入中期评估阶段,亟待建立完善将国际共性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注重发展可比性强的理工医等“硬学科”,也要重视发展包涵文化、思想、艺术、价值体系的人文社会等“软学科”;重视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体现意志和需求。应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促进高校特色化发展的评价体系。

坚定大学文化自信,应增强政治定力,坚持党的领导与科学谋划相统一。面临复杂外部环境、严峻风险挑战、西方多元文化冲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须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办学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将满足战略需要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科学谋划发展,将发展战略与自身优势、特色结合起来,不盲目跟风、不来回折腾,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定大学文化自信,应加快大学文化建设,坚持担当文化使命和担当教育使命相统一。大学文化体现了一所高校稳定、持久、有特色的价值取向,渗透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与“双”建设相辅相成。因此,在“双”建设中,一方面应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创建与世界大学相适应的大学文化,使高校肩负起涵养文化自信的使命;另一方面,应推动形成制度文化、创新文化、特色文化、和谐文化等系列大学文化,内化为高校的气质与精神,外显于高校的办学与实践,进而推动世界大学建设,肩负起涵养教育自信的使命。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创新提质,构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高地

肖百容 龙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为我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我省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机制不畅、投入不足、融合不紧、建设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等现实问题,应精准施策、创新提质,构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湖湘高地。

——强化需求导向,精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应当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需求导向的使用终端。立足现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收集了解广大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期待,并以此为基础在线上线下同步建立更为精准便捷的使用终端,创建拓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电影院等新平台,使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完善重视体验的平台功能。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务平台,提供更多预约服务、“一对一”精准服务、定制服务、“点餐”文化、互动功能和自主选择功能,提升人民群众体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顺畅感、获得感。

创新人民群众的参与形式。在数字化服务平台中广泛加入群众参与元素,引导鼓励群众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资源共享,赋予他们文化资源的“发掘者”和“享用者”双重身份,巩固群众基础、改善用户服务、丰富参与途径。

——注重资源整合,全面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途径。

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应做好“统筹”和“挖潜”文章,注重整合利用全省文化产业资源、吸收借鉴文创企业成功经验,全面拓展建设途径。

加强合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在合理规划数字化平台建设规模、层次和内容基础上,引导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中的高校和文化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研发;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通过建立基金、合资、招标等形式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和平台建设中来,以转移文化服务压力、减少政府资金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质效。

广纳贤才,培养优质人才开发运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文化职能部门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借力文化企业中的高水平人才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者“走出去”,到杭州、上海、深圳、北京等数字建设一线城市调研交流、培训学习,提升新媒体素养、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数字化平台操作运营能力。

——根植湖湘文化,彰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区域特色。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应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根植于湖湘文化之中,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整合湖湘文化资源创建数字化展览平台。整合湖湘历史文化、红色革命足迹、民族特色文化等资源,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库,增修一批专题数字化文化展厅,用于新整合文化资源的展览和保存,并利用现有数字化平台进行同步展览和宣传,向更多群众展示文化历史、区域特色,吸引群众目光、激发文化认同。

借助湖湘文化资源开展数字化文化活动。发掘湖湘哲学思想、湖湘文学艺术内涵,发掘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半条被子”等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发掘湖南民族文化中如白族游神、苗族“跳花节”等传统习俗,借助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交流、文物鉴赏、重走革命之旅、探寻文化印记等公共文化活动。

拓展湖湘文化资源创新数字化特色品牌。将蕴含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实事求是等精神特质的湖湘文化进行提炼整合,并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打造线上课程、文娱竞赛、文化节目等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弘扬好湖湘文化,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区域特色。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建立高校视频内容孵化器 助推视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近年来,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接收信息和社交的重要方式,短视频直播日益活跃,带来了商业逻辑和传媒内容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为壮大马栏山视频文化产业,加快湖南文化强省建设,建议以岳麓山大科城为中心建立高校视频内容孵化器,积极推进我省视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支撑孵化器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高校视频内容生产者选拔机制,变大赛选拔为月度评选,降低入门门槛,让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入门;建立健全高校视频内容生产与学分、评优互通机制,让视频生产成为学生校园学习实践内容,既有动力也有制约;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视频内容创业机制,扶持真正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内容生产创业。

改进教育模式,满足孵化器健康发展的人才需求。联合马栏山优质视频生产企业与高校传媒类专业形成视频内容生产师资库,变课堂式教学为任务式辅导,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用作品衡量教学效果;设立视频内容教育引导资金,让的内容创作者和企业愿意更多投入到内容生产的教育事业中,助力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采用双师制双课堂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赋予产业从业者教育使命、拓宽高校教师一线实践视野,引领学生实现“作品即产品”目标;明确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定位,根据产业实操需求设置教育产品;建立视频内容生产人才库,为商业化生产提供人才储备。

搭建视频供需桥梁,形成孵化器的商业化闭环体系。以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商业需求为依托,建立学生任务分发体系、学生任务执行监督辅助体系、学生产品第三方核准体系,形成需求方放心采买、学生执行方确保完成的商业化闭环体系。其中,学生任务分发体系的功能主要包括评判任务难度和完成可能性,沟通确定需求方认可的产品量化指标和量化形式,将商业化需求按照专业难度、时间要求、能力要求等标准进行任务拆分和人员匹配;学生任务执行监督辅助体系是指实行导师责任制,由高校导师和行业导师审核项目方案、确保项目方向,项目执行受阻时提供外围资源和技术支持;学生产品第三方核准体系是指针对视频类产品主观性强、供需双方容易就此产生分歧的特点,构建仲裁人员库,由优质内容生产企业和大型品牌商家共同构成,依据供需方备案的项目需求协议,针对产品完成情况进行价格裁定。三大体系的建构可以增强供需双方对视频行业的专业认知,有效保护双方的行业信心。

推进四大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孵化器安全运行。首先是空间安全。在校园区域内完成内容制作是项目有效执行的基本保障,在岳麓山大科城文创园设立视频内容孵化中心,可形成高校内容生产集群示范效应;其次是资金安全。项目确立后,需求方与孵化中心应实行按进度预付款制度,孵化中心与学生执行团队设立项目双控账户,执行预算范围内所需开销从账户直接支付,产品终结款标准不得低于项目实际花销,学生劳务不得低于双方约定的标准。需求方根据执行情况有权单方面终止项目,项目账户资金原路退还,实际已经发生的费用,学生执行方不承担责任。预付款未到,学生执行方有权单方面终止项目且无责——从而确保供需双方心中有底,降低商业行为中的资金风险;再次是法律安全。应设立孵化器律师援助团,确保学生内容生产和相关商业行为合法合规,保障供需双方合法利益;是心理安全。针对视频内容行业劳动强度大、压力大等特点,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服务体系,保障孵化器内容生产和人才孵化两大功能正常运转。

在构建“四大保障”的同时,应坚持发挥高校视频内容孵化器的“三大标准功能”:一是以主流价值观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为核心功能,集合号召学生群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会主流声音;二是以视频内容生产人才孵化为核心功能。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是孵化器基本定位,其视频生产以人才孵化为根本目的;三是围绕服务商业搭建视频生产体系。当前,商业布局自身视频生产体系已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未来商业化视频生产将会形成专业机构制作和商家自有体系生产相结合态势,是视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对此,孵化器拥有生产量大、性价比高、人员输送强劲三大核心优势。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深化文旅融合 擦亮“锦绣潇湘”品牌

王克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近年来,我省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短板与不足,比如缺少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景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旅游酒店、特色餐饮街区、旅游购物场所在数量、规模档次、品牌特色、文化品位等方面有待提升。“十四五”时期应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擦亮“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品牌。

共创“锦绣潇湘”区域品牌。以“一代伟人、一粒种子、一个样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一列动车”故事为标识,全面系统推进以“锦绣潇湘”为核心的5大区域品牌和14个市州旅游品牌建设:建设长株潭伟人故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伟人故里”区域品牌;建设环洞庭湖湿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天下洞庭”区域品牌;建设大湘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魅力湘西”区域品牌;建设雪峰山抗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神韵雪峰”区域品牌;建设大湘南休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诗意湘南”区域品牌。共建湘赣边红色旅游协作区、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湘鄂渝黔武陵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湘粤南岭文化旅游协作区、湘桂崀山文化旅游协作区。

形成“锦绣潇湘”品牌特色。基于湖湘地理及文化的独特性,应注重水文化景观建设, 坚持“建一个水利工程, 造一方文化景观”, 将水文化景观与水利、交通、建筑、环保、绿化等有机结合, 使每一处水文化景观既体现自然景观特色,又反映历史文化渊源,成为“锦绣潇湘”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基于红色资源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和创新升级;基于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差异性,比如以张家界为代表的山水体验和以长沙为代表的“媒体艺术之都”快乐体验,可将“锦绣潇湘”品牌基因定位为“快乐、诗意”,促进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丰富“锦绣潇湘”品牌内涵。地理标志产品可反映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或者人文历史,比如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达80个。应注重挖掘地理标志产品在文化旅游业中的价值,延伸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呼应旅游特色,让旅游带动地理标志产品走向文化旅游市场,让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使融合湖南地理标志产品元素的文化旅游家喻户晓、流传久远。

做好“锦绣潇湘”品牌传播。旅游IP是旅游城市、景区景点有特色的元素和符号,可以是一个故事的再现,也可以是影视、游戏或者文化传说等的再现,它赋予景区独特性和生命力。应加快新兴技术应用,将景区景点内容营销、影视营销、体验营销等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打造“锦绣潇湘”文旅IP。比如利用VR、AR等信息技术制作新型文化旅游宣传片,多方位展示旅游城市、景区景点魅力,开拓“购买前先体验”功能,提升游客体验感;利用影视综艺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打造网红目的地;利用马蜂窝、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积极发布旅游图集、达人游记、主题攻略等,拓宽宣传渠道。

加强“锦绣潇湘”品牌管理。品牌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核心竞争力。比如从1980年首映至今,九江市庐山恋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一部电影《庐山恋》,符合不断重复传播的传播学管理原理。建议我省拍一部电影《锦绣潇湘》或其他标志性电影,在相关基地不断推介。同时加强联合营销管理,制定联合推介、捆绑营销管理办法,通过运用淡旺季价格浮动、预交诚信金等调节手段,有效管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各旅游城市、景区景点准确定位、科学投放,避免广告投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断提升品牌竞争优势;加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注册省域旅游“锦绣潇湘”品牌商标,并提出数个子品牌商标注册申请,以保护旅游资源及品牌。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腾讯网

上一页:应保尽保,夯实历史文化名城“家底”
下一页:政策助推融合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迎来新机遇
    
文化资讯
> 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 > 无锡:多元焕发文化活… > 老厂房“变身”,看商… > 一脉千古成江河 江苏守… > 文商体旅融合,老城厢…

会展信息
> “盛世传芳”当代青年… > 扬州市文化旅游名城发… > 无锡举办梅村泰伯庙会… > 2023茶学梅非具象美术… > 宏达浩翔拍卖具象与非…

北仓门创意剧场
> 海内多知音 丽日共春风… > 当前语境下传统剧场如… > 小剧场: 用情怀感动… > 文创50条已起步 上海剧… > 无锡:大型原创音诗画…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