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文化资讯
 
文化北京:引领背后的逻辑与方法论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10-23 13:18:54  点击:988

编者按

随着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深度融合,首都文化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近年来北京市文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北京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这些“方法论”也已走出首都,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找到落地生根的沃土。

图片来源/新华社

综述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十月的北京,秋意渐浓。作为赏秋打卡必选之地,圆明园银杏大道旁,文创市集正热闹。

10月3日—31日,圆明园开启文创大集,以“售卖+活动”形式为主,餐具瓷器、丝绸制品等富有圆明园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游客驻足欣赏及选购,亦可参与涂鸦等各类趣味活动,为游客将“圆明园”带回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更多的文化精彩接连上演。10月12日—13日,抖in北京城市美好生活节在“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园举办,曾经的“功勋高炉”三高炉,通过利旧改造已经成为保存城市记忆、唤醒城市活力的新载体,吸引观众上前拍照打卡。

10月16日,“新中国70年·文学的光荣与梦想——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期间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近百场。

文化北京,正风生水起,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渐露满园春色

2005年底,北京市率先作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力推动和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7年,北京明确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北京的历史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以及古城和“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3个文化带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首都实现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推动力,逐步成长为引领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00.4亿元,是2004年的7倍,十三年间年均增长16.1%。今年1—7月,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6803.7亿元,同比增长9.3%。

《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北京城市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城市创意指数、创新创业指数、城市影响力指数等多项文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面对首都居民日益强烈的高品质文化消费的意愿,北京陆续推出了惠民文化消费季、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文化消费品牌榜、文化消费空间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为文化消费试点创造经验。其中,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七届,累计实现直接文化消费720亿余元。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至2018年底累计提供消费补贴1.1亿元,直接撬动文化消费7.8亿元以上,券额抵扣与合作单位专属折扣、优惠活动等叠加,总计为北京地区消费者提供优惠约3.33亿元。

探寻方法论

故宫研发的文创周边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颐和园以百鸟朝凤屏风为蓝本设计的口红在电商平台上线24小时售出4000支……一系列北京文化IP不断创造文创产品的销售神话。

如此火爆之势的背后,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在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董殿毅看来,既是基于首都文化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优势,更得益于北京市以鼓励创意创新为核心,持续构建“1+N+X”政策体系,积极引领、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其中,“1”为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数字创意、内容版权两大主攻方向,聚焦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文创智库等九大重点领域环节,实施九大产业促进行动,为首都文化产业高精尖、高质量发展绘就新蓝图。

“N+X”即系列配套政策,发力破解难点、痛点问题,如实施全国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专项政策,突破了审批难等诸多瓶颈;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实施“投贷奖”联动政策,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意见,让更多文物“活化”;设立首只省市级艺术基金,扶持艺术创造等。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认为,是精心培育让优质文化企业“聚”起来。采取精细化服务模式,为重点企业和市级文创园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平台式服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统计表明,北京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名单、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000多家,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

出台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市级文创园区认定管理等政策文件,着力构建文化产业功能区、市级文创园区、示范园区、文创街区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空间体系。

越来越多记录着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商业街区已成功转型为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力量。比如从百年首钢到798,从郎园到751,工业遗存与现代文明相融相生,夜游博物馆、24小时实体书店、深夜剧场,还有不打烊的电影院、红红火火的文化综合体,点亮整个“夜京城”。

“到全国去”,如今已是北京文创园区品牌发展的普遍选择。如北文时代旗下项目——长春·星影空间城市文化广场落户长春净月新区,便是北京文化创意模式“走出去”的实践基地。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朝阳区在去年就已发起成立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希望借此充分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全国范围的协同发展平台,探索发展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共同发展。

融合发展正当时

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成为精心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重要驱动力。

据大兴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潘郁峰透露,目前,大兴区正在以文化都汇园区为载体,打造文创基金产业园,现已吸引16只文创产业基金进驻,基金总规模达到16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50余个,形成了文创基金特色园区。

面对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困局,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覆盖“投、融、担、贷、孵、易”全链条的首都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2018年,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679.8亿元,同比增长19.3%。

为增强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北京市改变传统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创新推出了“投贷奖”联动政策,通过“政策+市场化平台+服务+生态圈”的模式,实现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财政支持资金的无缝对接,在大幅提升文化企业融资成功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8年底,“投贷奖”累计支持项目1354个,支持金额7.95亿元,拉动投资700.82亿元,放大倍数达88.15倍。

同时,北京市积极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建成“文创板”“文创金服”两个线上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两个平台累计服务文化企业1.2万余家,受理融资申请超过900笔,成功对接融资302.6亿元;引导银行设立文化特色机构。全市共有近40家文化产业特色支行,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案例

北京朝阳:锤炼老旧厂房“焕新术”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老旧厂房今犹在,只是内里已别有洞天。

走进由原751厂升级转型而来的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仿若走进了时空转换的“任意门”:作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之一,这里曾经供应北京三分之一的煤气,脱硫塔、铁路线、运煤廊……北京重工业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尤其是抢眼的大煤气罐依然静立在那儿,但加固改造后的罐里却已是空间感的新闻发布厅,一场场国际的时尚发布会接续上演。

从中国国际时装周到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每年在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几个“大罐子”中举办的文化创意活动超500场,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地标,成为国内工业资源再利用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示范区。

据统计,751入园企业已达150余家,其中既有设计师工作室,也有辅助配套类企业,其中超八成集中在服装、建筑、环境、家居、汽车、音乐、文化科技“双创”孵化类等领域。

从装备制造业转型成科技文化产业园区的天海科技广场则是另一番风情。

在北京市朝阳区五方桥东南角,白绿相间的厂房,各式各样的气瓶巧妙变装成了别致的景观,环绕四处的喷泉和绿地让人仿佛置身公园之中,这里曾是亚洲的气瓶生产企业北京天海工业公司的厂区,如今成了企业争相进驻的“天海科技广场”,重点面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VR、电子商务等领域,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应用示范为基础,科技与商务、金融、文化等产业相融合的新业态、新企业和新行业,成为北京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缩影。

类似的案例在朝阳区已是“满天星斗”。截至目前,已有798、751、莱锦、郎园等60余家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化产业特色园区。

更值得欣喜的是,郎园、尚8、爱工场、东方嘉诚等一批运营成熟的园区实现了运营模式、管理团队、园区品牌等方面的输出和推广,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建立了连锁园区或合作园区,实现了园区品牌和模式的输出。

作为北京市曾经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朝阳区老旧厂房资源丰富。为更好地推动老旧厂房文化富矿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朝阳区将“加快工业厂房的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写入了朝阳区“十三五”规划。

朝阳区多家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多年探索,明确了“以工业遗存资源为载体、保留历史文脉与时代记忆情怀,发展以智慧内容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促使老厂房转型为有温度的文创园区,培育出了一批文化科技类的行业领军企业或文化“独角兽”企业,探索形成了老旧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区的“朝阳经验”。

随着成功案例不断涌现,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的路径也越来越明晰:如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以及在政府引导下由国有企业组建新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扩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模式”,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转型发展文创园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经验借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朝阳区文化产业实现收入829亿元。全区文化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聚集了98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引进培育了一批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如何通过老旧厂房改造进一步促进城市更新和文化发展等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已经成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路径选择,没有充分发掘、整合行业需求。另外,行业内也缺乏能够聚集上下游资源,对接行业需求的产业化协作平台。

因此,2018年8月18日,朝阳区牵头倡议成立了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全国17个省区市、23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城市、近100家文创知名园区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朝阳区在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从“产业园区”到“文创园区”,一路探索而行,老旧厂房转型利用的理念也在升级,各种文创园区正日益融入人们生活,城市复兴的新地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来。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曾紫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页:文化创意集聚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下一页: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资讯
> 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 > 无锡:多元焕发文化活… > 老厂房“变身”,看商… > 一脉千古成江河 江苏守… > 文商体旅融合,老城厢…

会展信息
> “盛世传芳”当代青年… > 扬州市文化旅游名城发… > 无锡举办梅村泰伯庙会… > 2023茶学梅非具象美术… > 宏达浩翔拍卖具象与非…

北仓门创意剧场
> 海内多知音 丽日共春风… > 当前语境下传统剧场如… > 小剧场: 用情怀感动… > 文创50条已起步 上海剧… > 无锡:大型原创音诗画…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