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文化资讯
 
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1-17 16:50:29  点击:1285

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全国政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综述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中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8年9月,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展开调研,实地考察了北京市玉河遗址、大运河森林公园,天津市九宣闸、三岔口段、杨柳青段,河北省连镇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郑口挑水坝等大运河遗址遗迹。调研组奔着问题来、带着问题看、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在各地召开了多场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

说起我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人们个想起来的便是长城。2014年6月22日,又一条线性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使“大运河”这三个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运河,流经8省(直辖市)34个城市,绵延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早、规模的运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条凝聚了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河流,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将众多文化遗产串联在一起、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保护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批示,确定了大运河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的方向。因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让这条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河流,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依旧能够“活起来”,成为中华大地上一条璀璨的文化玉带。

“活起来”需要深刻理解

什么是“大运河文化”?

这是调研组的委员和专家们在调研中聊得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关乎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问题。

所谓“文化”,即大运河所承载的精神价值。也就是说,对于“大运河文化”的理解和说明,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面,还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习俗层面。“其中包括运河沿线人家的日常生活风貌。”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生活质量处处长黄玮茹认为,这些共通的东西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连接的,要以文化传承为界,建设大运河文化高地。

调研组在天津杨柳青镇考察时,现场观摩并体验了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产物———“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

委员、专家们发现,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和与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的苏州桃花坞年画,都是在大运河沿线。试想,千百年前,年画手艺人们就是借助大运河的漕运功能,将年画运往全国各地,并在运河沿线几个点形成了聚集地,从而流传至今,演变成杨柳青镇、朱仙镇、桃花坞等年画之乡。

其实除年画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大运河在精神领域的贡献还有另一个层面。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张谨看来,大运河申遗成功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人类创造的杰作,在科技价值、创造性上的无与伦比。

“大运河是沿途8个省、直辖市的母亲河,它催生了沿线城市的起源、发展,是文明的推进器。”张谨说。因为大运河这条水系的建设,诞生了北京元大都、隋唐洛阳城,沿岸的许多城市如开封(宋代都城)、商丘(宋南京)、邯郸(大名府,宋北京)等古都,以及苏州、杭州等名城名镇,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人居智慧。“城市因河而建”,大运河串起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和文明。

通过几天的调研,委员专家们发现,“大运河文化”的理念建立起来容易,可实施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困难,地方基层往往不知道如何来打造。比如,有些地方运河边仿古建筑成群,利用率却很低;有些地方开发不足,若无旁边展板介绍,没有人会留意这里就是千年古运河之所在。

“大运河这项在人类古代社会为宏大的水利航运工程,开创了很多人类工程史的先河,展现了极大的创造力和组织动员能力,它印证了、民族对统一追求的渴望,是我们重塑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的来源。”张谨建议,要建立“大运河智库”,用文化拉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把文化变成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财富,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展现中国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成就的窗口。

“活起来”需要深入挖掘

文化带建设,摸清家底至关重要。这是委员、专家们的一致看法。

从北京起,沿运河南下,到天津、河北,委员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着千年古运河的风貌。通过与各地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调研组了解到,申遗成功后,通过调研调查,京津冀三地对于大运河遗产资源已经进一步摸清,并建立了相应的保护规划。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发展规划处调研员陆文捷表示,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地探访,发现三地对大运河沿线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水工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多了解,对大运河作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水利遗产也有了整体概念上的把握。

这些变化委员专家们看在眼里,但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委员、专家认为,自2006年起,文物部门已布置大运河沿线全线的文物普查与考古调研,并在35个运河城市全部编制了市级运河保护规划,对物质文化资源的调查、价值的梳理已经全部完成。

“光靠地表的遗产遗迹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远远不够的,考古工作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以江苏为例,扬州、无锡、淮安等地,都通过考古挖掘出了重要的文化成就。”他认为,应当将建设资金用于遗产挖掘、博物馆建设和展览以及文物保护上,而非打造所谓的“运河旁风情小镇”。

“但在此次调研中发现,牵头实施部门并没有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反而花很大精力在景观绿化方面,舍本逐末。”张谨说。

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院长曹增杰对此表示赞同,他在北京市通州区考察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就感到,整个公园缺乏大树、古树,也没有体现出大运河的文化概念,俨然一片防护林而非森林公园。

“我感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活化文化,诸如习俗和习惯等的挖掘还不够,相应的计划和考虑较少。”全国政协委员、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认为,这些日久天长、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恰恰是与人们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融入到现实发展中去的东西。

“比如衡水的面条。”他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的特产——龙凤贡面为例,其因条圆空心、细如龙须而得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初巡江南,途径郑家渡口,见此地涟漪映带、帆樯相接,极为繁荣昌盛,遂下令停泊。时值正午,在驿站品尝龙凤挂面后的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亲笔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成为一段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佳话。

乾隆皇帝南巡自然是沿大运河而行,故城县龙凤贡面的来历也正是大运河沿线的一则民俗故事。“要善于听当地人,尤其是老年人讲故事,挖掘与运河有关的故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丁元竹委员建议,“包括与运河文化相关的习惯,诸如艺术习尚、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社会习惯等等,需要通过民俗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和挖掘。”

委员、专家们希望通过模型复原、数字仿真等技术,运用博物馆、展陈馆、出版物等传统媒介及网络等新媒体,科学普及大运河所蕴含的水利技术、文物遗迹、民俗非遗等文化,提高社会影响力,并和文旅项目结合,将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联系起来,充实文旅项目内容、打造新景点。

“活起来”需要深化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做到“三好”,“统筹”是关键。这需要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工程内部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组织实施也要搞好衔接。各地要立足当地、面向全局,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做到“走路两条腿,建设一盘棋”。

“各自为政、数据分割、政策分割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丁元竹委员说。各个河段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尤其是中央政府需要统一协调,分类统筹,处理好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

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党派提案人)万金红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运河目前尚无统一的管理机构。“大运河不论从概念还是价值上来讲都是一个整体,但目前对其的管理和使用都是分段的。”他说,大运河的管理分属于水利、文物、航道、旅游等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又有行政区划的界限,即使在水利系统,仍有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区分。

而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文物法的部分原则和规定不适用于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2012年,文化部颁布实施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近代以来兴建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也属于大运河遗产,并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发展所涉及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进行了协调,但仍有待进一步细化。“亟须建立原则一致、层次分明、界限清晰、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适用于大运河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万金红说。

对此,他建议在当前管理体制下创新工作机制,在水利、文物、航道等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的协调机制并形成制度,加强不同行业间行政审批、行业规范或标准等的协调和对接,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在实施层面扫清障碍。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宣传、展示,增加公众对大运河水利遗产价值和特点的认知,创新机制,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决策,使文化遗产能够真正惠及民众。

丁元竹委员进一步建议,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大运河文化带治理体制机制,集成现有各省市、各层级、各部门的文化文艺子平台,从顶层设计开发全大运河文化带的统一文化供需平台,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实现文化服务精准化。同时,考虑统筹全流域的文化数据的内容与标准,实现全部数据接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数据共享、交换与公开。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南省副主委、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认为,大数据不是建设一个更大的硬盘和服务器系统,而是把现有的数据平台互联起来,形成一个在线的巨型数据系统和运算体系。这其中涉及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建立各个部门、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的机制,以及信息安全制度。

“运河文化在各省区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通过大数据治理,可以避免千篇一律,有利于发挥和体现各地区的优势和特长,实现运河文化建设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实现千年大计。”丁元竹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上一页:杭州保护大运河市级标准发布实施
下一页:看敦煌如何打造文化产业孵化示范园区
    
文化资讯
> 无锡:多元焕发文化活… > 老厂房“变身”,看商… > 一脉千古成江河 江苏守… > 文商体旅融合,老城厢… > 人文烟火气升腾城市新…

会展信息
> 扬州市文化旅游名城发… > 无锡举办梅村泰伯庙会… > 2023茶学梅非具象美术… > 宏达浩翔拍卖具象与非… > 长三角文博会:新科技…

北仓门创意剧场
> 海内多知音 丽日共春风… > 当前语境下传统剧场如… > 小剧场: 用情怀感动… > 文创50条已起步 上海剧… > 无锡:大型原创音诗画…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