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文化资讯
 
无锡文化名片如何从“形聚”到“神聚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3-22 11:14:12  点击:1579

何集聚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留住游客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前不久市“两会”上有委员针对目前旅游文化资源散乱且没有系统整理、有序引导发展的局面提出建议:打造指尖上的无锡、耳尖上的无锡、舌尖上的无锡等系列文化名片。

  顾名思义,指尖上的无锡是指惠山泥人、留青竹刻、锡绣等民间手工艺;耳尖上的无锡是指锡剧等名剧、名曲;而舌尖上的无锡是主要指本帮特色名菜等。该建议让人眼前一亮,赢得不少市民点赞。然而,业内士人却指出,如以一条街等空间形式打造聚合形式已非当务之急,“形聚”不难,难的是“神聚”,当务之急是通过创新从根本上改变许多非遗项目的生存之困。

  许多非遗项目

  艰难的背后是创新乏力

  取上等毛竹,以刀代笔,把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作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中国书画艺术的韵味便油然而生。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七十岁的乔锦洪坦言,“每年销售出去的量很少”。

  如今,走在惠山古镇里,见不到“泥人一条街”的繁华,卖纪念品的商店里,也很少看到做工精致的手捏泥人细货,大多都是磨具翻刻的“粗货”。市场上不少面塑、陶瓷、特殊材料的玩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替了泥人的功能。

  近年来,许多大家熟悉的非遗传承项目,都给人一种不景气的印象。

  让人叹为观止的惠山泥人、留青竹刻、锡绣,唤起童年记忆的面塑、糖塑、穆桂英糕团和皇亭小吃,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锡剧、评曲和江南丝竹。无锡文化元素虽多,但在岁月的变迁中有的没有跟进时代的步伐,而逐渐边缘化。但由于其底蕴深厚,仿佛在一旁悄悄地积蓄能量。

  “的留青竹刻依托网络的传播,得到一部分人的深入了解,从批量生产的产业模式转向私人定制的生存状态,市场虽然小,但总算找到了一席之地。”乔锦洪说。

  “整体上惠山泥人项目的规模没有壮大,情况不算好,但是短期内也不至于消失,总有少部分人在摸索。”惠山泥人技艺传承人徐根生说,目前许多景区里也有惠山泥人产品在销售,但是传统的一些产品早饱和了,和旅游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空间需要创新。

  创新触到了痛点。

  “无锡本帮菜近年来基本没什么花样,许多大众餐厅里市民和游客吃不到正宗的本帮菜,大酒店里的大厨能做好,市民和游客一般也不会去光顾。”无锡市旅游业协会饭店业分会副会长冯科杰说。

  近年来锡帮菜的版图正在缩减,不少本土餐馆关的关、搬的搬,倒是湘菜、川菜、粤菜等各地风味菜的食肆接连在锡扎根。根子出在传承与创新上。锡帮菜属于淮扬菜系,饮食注重意境,常常以典故和造型打动人。而川菜和粤菜更重菜的加工过程,对火候的要求比较严格,这些都值得锡帮菜借鉴。

  没有创新,这些无锡名片难以为继。

  改变从输出产品到输出体验开始

  几年前面对留青竹刻等项目面临手艺失传的尴尬处境,文化部门向无锡市民公开招收学生,并提供生活补贴。留青竹刻项目中,乔锦洪将两年课程分为五个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书法、传统图案、花鸟再到人物、山水,他从这五个步骤出发,为学生编写上课的讲义,以求技艺的顺利传承。

  然而效果并不理想,20多位报名者中大部分都有固定的职业,首先无法满足每天8个小时的课程要求。其次家庭富裕的大都吃不了苦,很难坚持下去,即使坚持下去也不见得毕业后以这门手艺为生,家境不够好的更是没法把两三年的青春压在留青竹刻上。结果只有几位学生勉强达到毕业水平成功毕业。

  2013年,乔锦洪的女儿乔瑜辞掉工作,拿起父亲的刻刀,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成为一名出色的留青竹刻艺术家。

  传承的过程虽然不甚顺利,但是乔锦洪有了意外的收获。“留青竹刻产品销售比较难,但是创作体验这个过程对不少人却有吸引力。”乔锦洪说,除了政府扶持的传承学习班,此外他还收了十几个徒弟,这些徒弟里,不少人都是对文化项目向往,重在体验。现在乔瑜除了在工作室里创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授课。

  无锡日报记者走访发现,留青竹刻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

  惠山泥人、锡绣等项目的许多艺术家们都在积极地走进大学以及中小学课堂,包括各个区域的少年宫。

  去年以来,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惠山泥人制作技艺课程里,徐根生经过与学校教研组深入研讨,将学生的学习计划分成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徐根生主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修改泥塑工具,熟悉、加工泥土材料,了解工具、泥土的使用功能。根据当天学习内容,进行相关内容的辅导。接着,着手进行惠山泥塑制作的初级基础训练,做到思维、制作、成型一体化。同时布置课外复习、巩固练习的成果。定期开展演示交流,为整体作品造型的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然后,新一阶段练习内容为,从基础练习转为完整作品造型的制作、作品创作的题材、背景,真实感受艺术的强大魅力和地位。结合国内外艺术实践所得到的盛赞、效果,进行讲解,并互动解答;将学会的技艺,用于创作实践,由院领导、主任、教授进行评审。,进行面向社会定向输送人才的专题辅导、培训、落实。

  一年多以来,这次难得的尝试结出了令各方满意的果实。学院里“90后”们踊跃报名,往往要经过选拔淘汰才能获得学习名额。“卖泥人产品为生越来越难,现在转而提供体验性的活动倒是值得考虑和探索的一个方向。”徐根生说,体验做得好,培养了爱好者,久而久之,也会孕育出相应的市场。

  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均有同感,简单地在业态上将这些项目集聚到一起仍然是表面文章,要有项目要有创新,通过生存模式的改变激活这些“文化名片”才是触到痛点。“改变也许可以从输出产品到输出体验开始。”徐根生说。      记者 史春杨 实习生 李樊

内容来源:无锡日报


上一页:文化类企业的成本从何而降
下一页:文创园区服务质量有了“新标准”
    
文化资讯
> 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 > 无锡:多元焕发文化活… > 老厂房“变身”,看商… > 一脉千古成江河 江苏守… > 文商体旅融合,老城厢…

会展信息
> “盛世传芳”当代青年… > 扬州市文化旅游名城发… > 无锡举办梅村泰伯庙会… > 2023茶学梅非具象美术… > 宏达浩翔拍卖具象与非…

北仓门创意剧场
> 海内多知音 丽日共春风… > 当前语境下传统剧场如… > 小剧场: 用情怀感动… > 文创50条已起步 上海剧… > 无锡:大型原创音诗画…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